中大新聞中心
中大举办全球首个「环球创新医学工程设计大赛」发掘崭新临床医疗科技及人才
为推动医学工程发展,吸引更多专才从事有关研究,香港中文大学(中大)今年举办全球首个「环球创新医学工程设计大赛」(EMedic Global 2016),邀请世界各地的大学生设计崭新、以病人为本的临床医疗科技,吸引了40支来自五大洲的队伍参赛,参赛项目的水平非常高。颁奖典礼暨创新医学工程国际峰会开幕礼今天(8月20日)假科学园举行,金奖由中大工程学院机械及自动化工程及医学院外科学系组成的学生团队凭「内窥镜手术机械人」夺得,他们同时夺得技术挑战奖及最佳香港团队共三个奖项。
颁奖典礼主礼嘉宾包括:中大校长沈祖尧教授、香港特区政府创新及科技局局长杨伟雄先生、国际公证人及中国委托公证人周佩芳律师、中大医学院院长陈家亮教授、香港科技园公司首席商务总监杨孟璋先生、中大工程学院副院长(对外事务)黄锦辉教授、中大外科学系教授及周毓浩创新医学技术中心主任赵伟仁教授、中大机械与自动化工程学系及电子工程学系教授麦福达教授。
中大校长沈祖尧教授表示:「将创新科技应用于优化医疗服务上,是全球的大趋势。中大多年来一直非常重视跨学科的合作,结合不同领域的知识及技术,以推动创新医疗科技及生物医学工程的发展,追求更完善的临床诊治,让病人受惠。中大工程学院及医学院在生物医学科技的创新研究及临床应用方面有不少骄人的往绩,今年更首创『环球创新医学工程设计大赛』,汇聚世界各地医学工程的年轻人才,互相交流及切磋,希望可激发更多创意,成就更多造福病人的医疗科技。」
「环球创新医学工程设计大赛」由中大周毓浩创新医学技术中心主办、中大生物医学工程课程暨研究生部及香港科技园协办,旨在推动生物医学工程的发展及促进本港与海外人才的交流,世界各地的大学生均可组队参与,并鼓励不同学科的学生合作。参赛设计项目可涵盖以下范畴:健康检测及诊断仪器、医疗监测装置、移植性及非移植性治疗装置。国际评委由学者、执业医生及业界代表组成,并由国际医学及生物工程联盟主席James Goh教授担任主席,就参赛设计项目的六大准则评分:临床需要、创意及原创性、技术要求、技术可行性示范、临床可行性及易于转化、专利潜力及商业模式。
国际评委从40队参赛项目中,选出27队来自加拿大、英国、美国、瑞士、中国内地、新加坡、韩国、台湾,沙特阿拉伯及香港的决赛队伍,他们日前已云集中大,一较高下。除了奖金鼓励外,胜出队伍可获香港科技园的创业支援,免费进驻「软著陆中心」(Soft Landing Centre),进一步将技术转移。
得奖名单如下:
金奖 |
香港中文大学-「内窥镜手术机械人」 |
银奖 |
新加坡国立大学-「柔软及可穿戴机械手套」 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眼内注射治疗辅助系统」 |
铜奖 |
香港中文大学-「软性肠道机械人」 台湾国立成功大学-「热能科技鞋」 新加坡国立大学-「细菌感染监测微型装置」 新加坡国立大学-「新生儿黄疸筛查装置」 纽约州立大学宾汉姆顿分校-「柏金逊症颤动治疗器」 |
最佳创意奖 |
香港中文大学-「软性肠道机械人」 |
技术挑战奖 |
香港中文大学-「内窥镜手术机械人」 |
最佳展示奖: |
台湾国立成功大学「热能科技鞋」 |
最佳香港团队(由香港医疗及保健器材行业协会赞助) |
香港中文大学-「内窥镜手术机械人」
|
*有关决赛项目简介,请参阅附件(只有英文版本)
中大一直致力推动医学及工程学的跨学科合作,早于2009年,工程学院与医学院便合作开办生物医学工程学本科课程,培育医学工程专才;去年更成立了「周毓浩创新医学技术中心」,为医学院及工程学院的教研人员提供跨学科的交流及合作平台,将工程学的理论及技术运用于医学领域之中,推动创新医疗技术的发展,造福病人。中大不少教授及研究员在医学工程科技上皆有创新突破及卓越成就,成功研发不少崭新医疗科技及仪器,不单能提升临床诊治的效果,减低病人手术风险,亦可保持香港在国际医疗服务领域上的领导地位。
此外,中大周毓浩创新医学技术中心与香港科技园今年首次合办创新医学工程国际峰会(EMedI Summit 2016),以「未来医学」为题,今明两天(8月20-21日)于科学园举行,汇聚世界各地的超过50位顶尖的研究及专业人员,分享最新的医学工程技术(包括医疗机械人、生物医学成像等)及将技术转化的成功故事,促进医护人员、工程学专家、医疗及研究机构与业界的交流,进一步提升未来的医疗水平。
请参阅以下网页以获取更多详情:
环球创新医学工程设计大赛(EMedic Global 2016)
创新医学工程年度峰会(EMedI Summit 2016)
附件:「环球创新医学工程设计大赛」决赛项目简介(英文版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