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大新聞中心

2017年5月15日

中大赛马会地球保源行动举办论坛探讨本港「转废为能」对策

2017年5月15日
分享
列印

(左起)中大伍宜孙书院校园环境委员会主席邹桂昌教授、香港理工大学应用生物及化学科技学系副系主任容家富博士、中大协理副校长冯通教授、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环境保护署副署长郭黄颖琦女士、香港生产力促进局首席顾问马耀华博士,以及中大赛马会地球保源行动总监杨诗诗女士。

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环境保护署副署长郭黄颖琦女士发表主题演讲。

讲者及与会者在问答环节中深入分享和交流。

香港中文大学(中大)赛马会地球保源行动上周六(5月13日)举办环境及气候论坛系列之「转废为能」论坛,邀请来自不同界别的专家讨论如何在香港实践及发展转化废物为能源的方案。论坛吸引了近120名来自公私营机构、各区学校和大专院校人士出席并参与讨论。 

处理不同废物的过程可以产生有用的副产品,例如在处理污泥及都市固体废物时,透过应用相关的技术,便可产生能源并回收再用。现时全港最大的转废为能设施「源.区」已于2016年启用,可回收焚化过程中产生的热能并转化为电力;另外,两个有机资源回收中心将分别在2017年底和2021年落成启用,透过生物处理技术将有机废物转化成有用的堆肥产品和可回收能源的生物气。 

是次「转废为能」论坛邀得环境保护署副署长郭黄颖琦女士担任主讲嘉宾,其他嘉宾讲者包括香港生产力促进局首席顾问马耀华博士和香港理工大学应用生物及化学科技学系副系主任容家富博士,并由中大伍宜孙书院校园环境委员会主席邹桂昌教授担任论坛主持。 

郭女士在论坛上指出,香港作为对环境负责的国际城市,必须对气候变化所带来的各种挑战作好准备,加强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 《香港气候行动蓝图2030+》载述香港2030年减少碳排放的新目标,以及有关各方为达到这目标而共同制订的整体策略和协调计划。除此之外,「转废为能」是一个有利于整个社会的重要策略。例如,位于屯门称为「源‧区」的污泥处理设施配备了先进的设施,将焚烧产生的热能转化为电力。除了满足处理设施的电力需求,剩余电力将输出到电力网。而即将落成的有机资源回收中心一期将成为香港「转废为能」的另一个重要里程碑。政府会继续利用市场的专业知识和理念,推行更多转废为能的措施。通过从废物流中回收有用的资源,我们将节省碳排放量,以及进一步促进废物管理技术的发展。 

在问答环节中,多位与会者就「转废为能」的可行性踊跃提问,并与讲者进行深入的分享和交流,各方都获益良多。 

香港中文大学赛马会地球保源行动(Gaia

中大获香港赛马会慈善信托基金慷慨捐助港币七千万元,于2012年推出一个为期五年的社区参与计划──香港中文大学赛马会地球保源行动,透过举办公众教育活动,及与学校和非政府机构结成「减碳伙伴」,促进社区环境保育及可持续发展工作,协助香港缔造可持续发展的美好将来。 

「环境及气候论坛系列」是计划的重点项目之一。近年社会各界对香港环保发展日益关注,政府积极探讨多项政策,力求改善环境问题。地球保源行动每季就不同议题举办论坛,邀请各界专家和公众一起探讨香港及全球的环境及气候问题,藉此开拓环保新思维,寻求解决方法。 

地球保源行动成立的「赛马会气候变化博物馆」,是全球第一所以气候变化为主题的博物馆,免费开放予公众,馆内展出香港著名探险家李乐诗博士多年来在「三极」(北极、南极、珠穆朗玛峰)所搜集的珍贵资料和照片,以及中大在环境、能源和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多项创新研究,并介绍马会对改善香港环境的支持、参与和贡献。 

如欲了解更多关于香港中文大学赛马会地球保源行动的资讯,请浏览www.cuhk.edu.hk/gaia



(左起)中大伍宜孙书院校园环境委员会主席邹桂昌教授、香港理工大学应用生物及化学科技学系副系主任容家富博士、中大协理副校长冯通教授、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环境保护署副署长郭黄颖琦女士、香港生产力促进局首席顾问马耀华博士,以及中大赛马会地球保源行动总监杨诗诗女士。

(左起)中大伍宜孙书院校园环境委员会主席邹桂昌教授、香港理工大学应用生物及化学科技学系副系主任容家富博士、中大协理副校长冯通教授、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环境保护署副署长郭黄颖琦女士、香港生产力促进局首席顾问马耀华博士,以及中大赛马会地球保源行动总监杨诗诗女士。

 

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环境保护署副署长郭黄颖琦女士发表主题演讲。

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环境保护署副署长郭黄颖琦女士发表主题演讲。

 

讲者及与会者在问答环节中深入分享和交流。

讲者及与会者在问答环节中深入分享和交流。

 

下载所有相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