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大新聞中心

2016年5月10日

中大举办第三届大学中文论坛

2016年5月10日
分享
列印

中大中国语言及文学系署理系主任邓思颖教授(左四)与与会讲者合照。

邓思颖教授致欢迎辞。

中大中国语言及文学系张咏梅博士报告中大中文课程的教学特点。

第三届大学中文论坛于中大举行。

自2012年推行334新学制,香港各院校皆革新课程以作配合。如今新课程已实施四年,各课程统筹及前线老师都已积累了相当的经验和心得。香港中文大学(中大)中国语言及文学系日前在中大校园举办「第三届大学中文论坛」,主要讨论新学制下的中文课程,汇聚各院校规划中文课程的负责人及学界专家分享教学经验,检视课程设计,以助各院校的课程臻至完善。 

「第三届大学中文论坛」由中大中国语言及文学系中国语文教学发展中心主办、中国文化研究所吴多泰中国语文研究中心协办。各院校代表分别于会上报告其中文课程的特色,重点内容包括中文课程的教学语言、口语元素和如何切合学生的需要等。中大通过赏析古今篇章及文学散步,提升学生阅读和写作能力,同时重视训练学生口语传意技巧;岭南大学以普通话为教学语言,重视学生表达和发音的准确性,强调阅读和口语训练的配合;香港浸会大学简介来年推行的新课程内容,将专注提升学生的阅读和写作水平;香港大学强调为不同院系「量体裁衣」,切合不同学生的实际语文需要;香港理工大学除一般传意和读写课程外,还配合各专业领域所使用的中文设计专业中文课程,以贴近社会需求;香港教育学院在中文课程不带学分的情况下确保教学效果,考虑到学生毕业后作为教师的需要,课程为准教师设计,偏重教授论文和实用文写作、粤音和口语传意以及板书书法;香港科技大学著重为不同语言背景的学生提供合适的中文读写及口语课程。 

综观各院校之中文课程,内容丰富,各具特色。虽然都属必修课,但所占学分由不带学分至六个学分不等,对课程内容规划有不同程度的限制。大部分院校的课程都包括口语传意,重视学生运用中文演说的能力。另一方面,多数院校的中文课程都设有篇章选读,藉佳作赏析训练学生的读写能力,预期各院校日后可在篇章教学方面,多交流合作,以提升教学效果。 

在论坛上,中大中国语言及文学系署理系主任邓思颖教授致欢迎辞。发表报告的学者包括中大张咏梅博士、岭南大学马毛朋博士和陈谦先生、香港浸会大学吴学忠博士、香港大学何伟帜博士、香港理工大学梁慧敏博士、香港教育学院郭思豪博士和香港科技大学唐世陶博士,最后由邓教授总结。语文教育界人士积极参与是次论坛,会上也讨论了教学语言和分享持续学习语文的资源运用,对大学中文教学发展有深远意义。



中大中国语言及文学系署理系主任邓思颖教授(左四)与与会讲者合照。

中大中国语言及文学系署理系主任邓思颖教授(左四)与与会讲者合照。

 

邓思颖教授致欢迎辞。

邓思颖教授致欢迎辞。

 

中大中国语言及文学系张咏梅博士报告中大中文课程的教学特点。

中大中国语言及文学系张咏梅博士报告中大中文课程的教学特点。

 

第三届大学中文论坛于中大举行。

第三届大学中文论坛于中大举行。

 

下载所有相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