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大新聞中心
中大举行「书海骊珠:香港中文大学图书馆珍藏展」庆祝五十周年校庆逾百中西文化及学术珍藏 展现先贤智慧及印刷历史
为庆祝中大成立五十周年,大学图书馆系统与文物馆合办「书海骊珠:香港中文大学图书馆珍藏展」,与公众分享图书馆数十年搜采之珍贵并具规模的馆藏。是次展出的珍藏约120种,年代跨度超过3,500年,由商代甲骨、古籍善本、书画拓本、名人信札手稿,以及20世纪书刊等。珍藏展开幕典礼今天(1月9日)假中大文物馆举行,由中大校长沈祖尧教授及大学图书馆馆长李露丝女士担任主礼嘉宾。
于开幕典礼上,沈校长表示:「中大成立的使命之一是『保存、创造、应用及传播知识』、『承传及弘扬中国文化』及『致力于中国文化的研究、保存和现代化』。知识及文化的传承,除透过人与人或师友之间的面授口传之外,很大程度亦需倚靠不同的书籍文献及其他媒体。大学图书馆不但在保存文献方面,发扬了大学的使命;亦充分利用资讯科技,将这些珍贵文献数码化,让更多学者可共用这些资源,促进学术的研究和传播。」
是次展出的商代甲骨据考证为晚殷武丁第一期及祖庚、祖甲第二期(约公元前1675-1029)之遗宝,合共56片,包括龟甲卜辞33片、兽骨卜辞12片及残骨11片,为全港最丰富的甲骨收藏。
展览另展出《书影》,此乃杭州文澜阁《四库全书》之原写本,其作者周亮工因在另一本着作触犯朝廷忌讳,干隆下令将其所有着作撤毁,此书为何得以遗存下来乃未解之谜。《书影》写本随后几经沧桑,在太平军第二次攻克杭州时(1861)遭抢掠散失,日后因缘际会南传香港,入藏中大图书馆,堪称传奇。
在印刷历史方面,图书馆的善本特藏展示中国印刷术沿革,由雕板刻印、活字印刷,以至现代印刷,并由单色刊本发展至多色套印。元代(1271-1368)刻本向来以雕工精细、校阅精审见称,从展出的《易本义附录纂疏》可得见大概。中国古代印刷技术的影响及至东亚,其中馆藏据13世纪雕版刊印之《高丽藏》为现存朝鲜汉文《大藏经》的最早版本。
此外,展品亦包括西文书籍特藏,有助全面了解书籍印刷历史。特藏以20世纪前有关中国、医学及建筑的书刊为主,最早刊本有1493年出版的Aurelii Cornelii Celsi medicinae liber, primus incipit。
过去五十年,有赖前人旁搜博采及各界历年惠赠,图书馆各类文献收藏日渐宏富。是次展览亦展出了逾五十种清代至当代名家书画、手稿及信函,作者有朱次琦 (1807-1881)、简朝亮 (1851-1933)、陈伯陶 (1855-1930)、康有为 (1858-1927)、马鉴 (1882-1959)、周作人 (1885-1967)、赵元任 (1892-1982)、钱穆 (1895-1990)、朱光潜 (1897-1986)、钱钟书 (1910-1998) 等;其中尤以广东及香港名家的文献收藏最为丰富。
藉着举办「书海骊珠:香港中文大学图书馆珍藏展」,中大图书馆期望让参观者巡廊忆旧,温故知新,窥见历代先贤业绩,缅想中国文化的绵延;并寄望吾人努力不懈,继续存护富有学术、文物价值的珍贵文献。
是次展览欢迎公众参观,费用全免。详情如下:
展览日期: 2013年1月10日至5月19日
(公众假期闭馆)
地点: 沙田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展厅一
开放时间: 上午10时至下午5时
查询电话: 3943 7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