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大新聞中心
中大聯同港大及加拿大拉瓦爾大學進行全球首個「預防失眠」計劃 證實能有效為高危青少年預防失眠
自青春期開始,年輕人的神經系統、生理、心理和社交方面都會經歷重大的轉變,增加他們出現睡眠、精神和生理問題的風險,多達10%至36%青少年會在這個階段出現失眠徵狀。失眠問題一旦出現,往往會演變成慢性疾病,對患者帶來極大的困擾和健康負擔。
香港中文大學(中大)醫學院精神科學系早前聯同香港大學(港大)社會科學學院心理學系以及加拿大魁北克市拉瓦爾大學心理學院,進行了全球首個針對高危青少年的「預防失眠」隨機對照研究計劃,結果證明計劃能有效將青少年在一年跟進期內的失眠風險減低71%。
青少年如有失眠家族病史 失眠風險是一般人的3倍
家族遺傳是失眠的其中一個重要風險因素。青少年的父母如患有失眠問題,他們出現失眠的風險是一般人的3倍。過往有研究顯示,出現失眠的機會率於青春期顯著增加,反映這段時間是預防失眠的關鍵時期。
中大醫學院精神科學系系主任榮潤國教授表示:「我們的團隊之前已發現失眠問題的持續時間長,且伴隨很多不良影響,例如認知能力受損、學業表現欠佳、生理及情緒出現問題的風險增加,以及有較高的自殺風險。然而,只有10%的本地青少年曾就失眠問題求助,顯示願意求助的個案只屬冰山一角。」
加拿大拉瓦爾大學心理學教授Charles M Morin教授是研究「失眠認知行為治療」的先驅,他指出:「失眠日漸被視作一個公共衞生問題。失眠不僅對個人,還會為患者的家庭及整個社會造成嚴重困擾。愈來愈多研究數據證實『失眠認知行為治療』是有效治療成人失眠的一線療法,它結合多種不同治療方法,主要針對引致持續失眠的行為、認知和生理因素,改善與睡眠相關的不良習慣和錯誤觀念。是次研究所用的『預防失眠計劃』是建基於傳統『失眠認知行為治療』,並根據青少年的特性作出相應調整。」
以往未有研究證實失眠是可以預防
港大社會科學學院心理學系助理教授李馨博士補充:「最近出現的證據顯示『失眠認知行為治療』亦能改善青少年的睡眠問題,但未有研究將此方法應用於預防失眠。失眠的發病機制牽涉多個互相影響的因素,而我們的『預防失眠計劃』主要針對導致持續失眠的行為和心理因素,例如不良的睡眠衞生習慣、錯誤的睡眠觀念及作息習慣等。其中,參加計劃的青少年需要每週紀錄並檢視他們的作息習慣。此外,透過行為策略改善不良的睡眠衞生習慣,以認知方案糾正與睡眠相關的負面想法和憂慮,亦是這個預防計劃中的重要元素。」
「預防失眠計劃」能減低71%失眠風險
這項跨院校的研究是全球首次針對高危青少年進行「預防失眠」的隨機對照研究。參與的青少年都有失眠家族病史和輕微的失眠徵狀。
團隊在2015年至2017年期間邀請了就讀本地中學的242名青少年(平均年齡15歲,女性佔57%)參與研究,青少年和他們的父母均被邀請填寫篩查問卷。符合條件的青少年被隨機分配到認知行為預防失眠組和對照組。預防失眠組在治療師指導下接受為期4週、每週一節的小組學習,每節時間為1小時,並於完成所有小組學習後再接受評估。對照組則沒有接受任何干預方案,並於研究開始後第5週再接受評估。所有青少年在第6個月及第12個月再次接受跟進評估。相關研究結果最近已於權威醫學期刊Pediatrics發表,重點如下:
12個月的跟進期內 |
認知行為預防失眠組 |
對照組 |
失眠發生率 |
5.8% |
20.7% |
失眠風險 |
認知行為預防失眠組較對照組低71% |
|
失眠徵狀 |
較少 |
較多 |
壓力下的失眠風險 |
較低 |
較高 |
研究團隊亦發現,預防失眠組青少年的總睡眠時間有所增加,他們日間嗜睡的情況亦得以改善,並培養了的良好睡眠衞生習慣。
中大醫學院精神科學系研究助理教授陳銀燕博士表示:「我們發現參與認知行為預防失眠小組的青少年,他們的失眠風險與對照組相比降低了71%。此外,小組的完成率非常高(94%的青少年完成小組學習),表明這項計劃對青少年而言是可行及易於接受。這項研究提供了全新及令人鼓舞的證據,顯示可以通過簡單短的認知行為小組學習,有效預防高危青少年出現失眠問題。」
榮潤國教授總結:「『預防失眠計劃』不但減低高危青少年日後出現失眠的風險,亦改善了與失眠相關的風險因素。正因失眠問題十分常見,並對患者有長遠的負面影響,因此我們對此研究結果感到興奮。我們期待進一步探討『預防失眠計劃』在大眾層面實施的情況,並評估該計劃對減輕未來醫療負擔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