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大新聞中心

2011年8月18日

中大教育学院公布「中学后非学位教育之经济回报」研究结果高级文凭及副学士课程发展空间宽阔

2011年8月18日
分享
列印

中大教育学院教育行政与政策学系钟宇平教授(中)与两位研究助理高玉莲(左)及郑均杰

为配合香港的经济发展和人力需求,政府在2000年的施政报告中提出,在2010年前让最少60%的年青人获得高等教育。过去十年间,本地高等教育急速扩张。据统计,17-20岁年青人的高等教育就学率从2001年的33%,增长至2003年的43%和2005年的57%。2006年后,这数字更升至约65%,早已超过原来60% 的政策目标,近年,社会上甚至有意见认为香港高教已供应过量。 

在这十年间,政府资助的大学学位数目其实并无显着增长,期间的高教就学率增长主要来自「中学后非学位教育」,包括各类文凭和高级文凭课程、副学士课程等。政府对这类课程的资助有别于资助大学学位的做法。对办学团体的资助,是通过拨地和低息贷款;对学生的资助,则通过学生资助办事处批出助学金和教育贷款。这类课程以「自负盈亏」方式经营,平均每年学费大多在四至五万港元之间,因此不少人批评中学后非学位教育「投资大、回报少」。 

香港中文大学(中大)教育学院钟宇平教授获香港研究资助局政策研究资助,探讨「中学后非学位教育之经济回报」。钟教授根据1996、2001及2006年的人口调查资料,分析了超过3万名具中学后非学位学历的毕业生的背景和在香港劳动力市场上的表现,包括就读课程、男女比例、就业状况和平均工资等,并评估了香港教育回报率在这十年间的转变状况。研究的主要发现如下: 

  1. 在1996至2006年这十年间,香港教育的回报率持续上升,从9.8%上升至12.4%。这表示香港在回归后的经济发展,更重视市民的教育水准和能力;
  2. 香港在回归后十年,教育水准普遍上升,主要原因之一是中学后非学位教育急速扩张;
  3. 有别于一般舆论,拥有中学后非学位学历的毕业生的就业状况普遍优于没有接受这类教育的大学预科毕业生;
  4. 有别于一般舆论,拥有中学后非学位学历的毕业生的平均工资,即使不计算薪酬较高的教育及医疗行业的毕业生,仍相对比大学预科毕业生高15% 至40%。
  5. 从1996年至2006年间,拥有中学后非学位学历的毕业生,相对大学预科生的工资及就业优势。有增加的趋势。 

从经济回报的角度看,香港的「中学后非学位之高等教育」仍有很大的发展空间。然而,由于这类课程在过往十年急速扩展,导致各教育机构面对极大的市场竞争压力。钟教授建议未来数年,中学后非学位教育应进入调整时期;政府宜加强支持这方面的研究,获取更准确的资讯,作为厘定长远发展政策之重要基础。



中大教育学院教育行政与政策学系钟宇平教授(中)与两位研究助理高玉莲(左)及郑均杰

中大教育学院教育行政与政策学系钟宇平教授(中)与两位研究助理高玉莲(左)及郑均杰

 

下载所有相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