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大新聞中心
中大设计儿童腰围测量软尺协助学童评估肥胖
过去20年,肥胖症问题在工业发达及发展中国家日益严重,社会需要一套简明清晰的准则来评估及管理肥胖问题。一般人普遍利用体重指标(BMI)来衡量肥胖状况(体重/身高²)。成年人的体重指标如超过或等于25,则会被界定为过重;如体重指标超过或等于30,就会被界定为肥胖。然而,这种既简单又清晰的指引不能套用于儿童身上。儿童的体重指标会随着年龄不断改变:婴儿的体重指标显着上升,至学前时期儿童的体重指标下降,进而在孩童及青少年时期的体重指标再次上升。因此,儿童的体重指标必须参考与年龄相关的图表和曲线图才能量度。
肥胖症与心血管疾病风险(如胰岛素抗阻、血脂代谢紊乱及高血压,或统称为「代谢综合症」)有着莫大关连。肥胖儿童常患有代谢综合症,情况往往会延续至成年阶段。代谢综合症又与内腹脂肪息息相关,因此腰围是一个理想而合乎临床应用的标准,以量度儿童是否有肥胖的问题。研究证据亦显示,体重指标及腰围都与心血管疾病有关。
香港中文大学(中大)医学院儿科学系在过去10年进行了多项关于儿童肥胖的研究,并对本港儿童的腰围及体重指标制订了一套参考标准。系内研究团队亦证实腰围及体重指标与患上心血管疾病的风险有密切关系。订定腰围及体重指标的临界值可有助评估儿童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风险。但是,医护人员每次都需依赖图表及曲线图去查核学童是否超标,在执行上实在带来诸多不便。
在2005/06学年,中大儿科学系8名研究人员在全港中、小学校,抽样调查了14,842名年龄介乎6至18岁学童的人体测量数据,并分析男女不同年岁组别的详尽统计数据(见图表)。根据此等数据,计算出每一岁数组别的腰围第3、5、10、25、50、75、90、95及97个百分位数。男童的腰围比相同岁数的女童为大,而且随着年龄增加,差别亦愈来愈大(差别由6岁的2cm至18岁的6cm)。学童腰围在第95百分位数被定为临界值,超过临界值指该学童有较高的心血管疾病风险。这腰围的指标可有效识别学童患上肥胖及相关病症的风险程度。
根据以上的研究结果,儿科学系设计了儿童腰围测量软尺,尺上清楚印上不同性别、不同年龄(6至18岁)及相对的腰围刻度,只需要把腰围尺沿水平面围绕在肋骨下缘与髂嵴(即盘骨顶)中间的腰部,则可量度出学童的腰围有否超标。儿童腰围测量软尺有助中、小学校老师及家长了解学童及青少年的健康状况,并省却用者为学童计算体重指标及翻查参考图表的不便。
「香港教育专业人员协会」(教协)将会联络各中、小学校的老师参加「儿童腰围测量」讲座,并经由教协的服务点索取儿童腰围测量软尺。至于公众人士则可由10月15日起,前往沙田香港中文大学校园本部富尔敦楼地下「礼品销售处」购买儿童腰围测量软尺,每套软尺之售价为港币12元正(查询电话:2609-7886)。
参与研究的6 至18 岁本港学童的数目及在该年龄组别之体重、高度、体重指标及腰围的平均值及标准差
性别 |
年龄* |
人数 |
体重(kg) |
高度(cm) |
体重指标 |
腰围(cm) |
男 |
6 |
402 |
23.9 (4.7) |
120.4 (5.5) |
16.2 (2.4) |
53.7 (5.4) |
|
7 |
520 |
26.4 (6.1) |
125.7 (5.9) |
16.6 (2.7) |
55.4 (6.6) |
|
8 |
572 |
29.3 (6.7) |
130.7 (5.9) |
17.0 (2.9) |
56.9 (6.8) |
|
9 |
629 |
32.7 (7.8) |
135.6 (6.0) |
17.6 (3.2) |
59.5 (7.8) |
|
10 |
627 |
37.5 (9.6) |
141.2 (6.9) |
18.7 (3.7) |
62.4 (9.1)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