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大新聞中心

2016年2月4日

中大就七种常见呼吸道病毒作全港首个流行病学分析发现「呼吸道合胞病毒」及「甲型流感」为两大致命病毒

2016年2月4日
分享
列印

(左起) 中大内科及药物治疗学系感染及传染病科主管李礼舜教授、微生物学系系主任陈基湘教授、儿科学系系主任梁廷勋教授就七种常见呼吸道病毒公布全港首个流行病学分析,发现两大致命品种。

香港中文大学(中大)就呼吸道病毒进行了一项为期十五年的研究,统计本港七种常见呼吸道病毒感染的入院率、死亡率和盛行季节,除发现每年二月至三月为相关病毒造成感染的高峰期外,更发现在该七种病毒,即甲型流感、乙型流感、呼吸道合胞病毒(RSV)、腺病毒及副流感1、2、3型之中,RSV和甲型流感为两大最致命病毒,受影响群组主要为幼儿及长者。是次研究为本港首项就相关病毒进行的全面性流行病学分析,有关结果已刊载于2015年11月出版的医学期刊《Medicine》。 

呼吸道病毒感染入院率偏高:幼童为1:23,长者为1:300 

呼吸道病毒感染是导致入院的主要原因,严重者更会死亡。为深入了解呼吸道病毒在港流行情况,中大医学院微生物学系、儿科学系与内科及药物治疗学系感染及传染病科,分析了于1998年至2012年间19,405名经化验确诊呼吸道病毒感染而入住威尔斯亲王医院的病人数据,估计本港每年因感染呼吸道病毒而入院的人数,五岁以下幼童为每23人中有一人;65岁或以上长者则为每300人中有一人。此外,每年约每16,000名幼童和4,000名长者当中,均有一人于确诊感染后死亡。 

研究数据亦显示,在七种呼吸道病毒中,RSV和甲型流感为最常见的致命病毒。在幼童入院个案中,RSV占37%,而甲型流感占25%。在长者死亡个案中,甲型流感占48%,而RSV占20%。 

专家呼吁使用RSV及甲型流感快速测试 

中大医学院微生物学系系主任陈基湘教授表示:「基于相关研究结果,我们建议医疗机构应为出现呼吸道感染症状的病人,尤其是五岁以下儿童及65岁或以上长者,使用RSV和甲型流感的快速测试,以及早确诊并对症下药,减低死亡风险。」 

中大医学院儿科学系系主任梁廷勋教授指出RSV是导致一岁以下婴幼儿患上细支气管炎与肺炎的最主要病毒,两岁以下儿童感染RSV的机会率更达100%。常见病征包括鼻塞、咽喉炎和低度发烧等。部分婴儿更会有喘鸣与呼吸困难。他鼓励母亲喂哺母乳以加强婴幼儿抵抗力,并降低婴幼儿于一岁前感染RSV的机会。由于病毒可在硬物表面存活6小时,他建议市民注意个人卫生及做好感染控制,如勤洗手及消毒玩具等。 

中大医学院内科及药物治疗学系感染及传染病科主管李礼舜教授则表示:「流感病毒可引致严重感染,对患有慢性疾病的人士更为危险。疫苗是现时最有效而安全的预防方法,而透过使用较准确的病毒测试,加上及早提高抗病毒治疗,如处方抗病毒药物都能降低其严重程度和死亡率。而在医院环境进行感染控制措施亦同样重要。」 

针对病毒季节性,制定应对措施 

研究团队指出,呼吸道病毒感染呈季节性爆发。病毒在本港的高峰期为二月至三月,中型爆发期为四月至八月,大部分呼吸道病毒感染都有上升趋势,当中大多数患者为儿童和长者。因应感染而需入院的病人正日益增多,陈基湘教授建议,公营医院应计划资源和服务调配,护老院及学校亦应及早制订预防措施,以应付流感高峰期。另外,他也建议市民提高警觉,保持个人卫生习惯,以遏止社区传播,增强预防成效。



(左起) 中大内科及药物治疗学系感染及传染病科主管李礼舜教授、微生物学系系主任陈基湘教授、儿科学系系主任梁廷勋教授就七种常见呼吸道病毒公布全港首个流行病学分析,发现两大致命品种。

(左起) 中大内科及药物治疗学系感染及传染病科主管李礼舜教授、微生物学系系主任陈基湘教授、儿科学系系主任梁廷勋教授就七种常见呼吸道病毒公布全港首个流行病学分析,发现两大致命品种。

 

下载所有相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