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大新聞中心
中大「友凝‧友义」计划圆满成功I‧CARE博群计划支持本地、内地、海外生携手服务社区 传扬爱与关怀
香港中文大学(中大)「友凝‧友义」文化交流暨义工计划今天(4月11日)在欢欣满载的典礼中圆满结束。这项计划于去年第三度举办,旨在团结本地、内地及海外学生携手服务社会上有需要的人士,并获I‧CARE博群计划资助港币十万元,让七十名中大学生探讨本地社会不同议题,并分别为新来港儿童、南亚裔家庭、长者及肢体伤残人士筹划各式各样的服务,受惠人数达二百多人。
「友凝‧友义」计划由学生事务处举办,致力推动学生间的文化共融,并帮助非本地生适应新生活。参加此计划的学生一方面可结识不同文化背景的朋友,促进文化及语言交流;另一方面可更深入了解本港社会及有需要人士所面对的问题,培养施予及分享的美德,并建立他们的社会责任感。义工团队由本地及非本地学生组成,分别来自内地、澳门、台湾、南韩、新加坡、马来西亚、法国、也门及美国等地,为不同的受助对象举办兴趣班、郊游、游乐会等活动。
典礼由中大校长沈祖尧教授主持,约一百名中大学生及受助者出席,当中的精彩表演节目包括由肢体伤残人士跳轮椅舞、南亚裔儿童献唱广东歌等,洋溢着互爱和欢乐的气氛。参与计划的中大学生亦加入表演、分享服务中的难忘经历及启迪,并报告研究成果。
多元文化共融
参加「友凝‧友义」的学生来自不同背景,他们由策划、讨论服务内容以至执行各种细节的过程,须克服沟通的问题。来自马来西亚的刘世泽同学娓娓重温说:「由于各组员的母语都不同,有的操英语、有的操广东话、有的操普通话,沟通是我们首要克服的困难。大家经过多番商讨,我们最终都能互相迁就,打破言语阻隔,顺利为受助者提供服务。」除了成功解除语言差异所造成的障碍外,不少参加学生更在计划中学懂互相尊重及欣赏不同的文化。
为肢体伤残人士的生活添姿采
透过与受助者互动,学生亦拓阔了视野,并以崭新的角度处世。当他们看到护理员凭着创意及尽心尽意的服务,帮助伤残人士突破轮椅的束缚,参与保龄球、剑道甚至爬山等活动,皆表示赞叹。本地生麦颖恩同学深受感动,她说:「中心职员时常用尽心思为伤残人士带来欢乐,即使未必需要繁复的预备工夫,但背后所付出的爱和关怀,对受惠人士却意义重大。这个经验使我感悟良多,亦使我更积极投入每一次的服务。」
社会服务又岂止是「帮助他人」?
在「友凝‧友义」计划中,学生可通过研究更深切认识本地社会议题,协助减低社会上不同人士由于年龄、文化及宗教上差异而造成的隔阂,促进彼此了解。有学生以观察及问卷调查的方法,分析南亚裔儿童跟本地社区互动的情况;亦有学生研究奖罚制度对新来港儿童学习动机的影响。另有一项研究项目是关于协助长者学习新语言的方法,参与的学生发现,以互动方式去教授普通话语句最为有效。会计系本地生李家驹分享说:「最初我们尝试教授长者一些普通话俚语,但后来发现当他们学习有关本港及国内农历新年文化的字词时,他们更为踊跃投入!研究配合实证使我更深入了解长者,而研究的结果也可促进我们与他们日后的沟通。」
I‧CARE博群计划简介
中大成立I‧CARE博群计划,提倡「博思明志,群育新民」的理念,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本港、内地及世界各地的社会及公民服务,促进全人发展。I‧CARE博群计划由「社会及公民参与督导委员会」领导,是一个全面而整合的计划,涵盖五大范畴,分别为:社会服务计划及学生主导的社会及公民研究;非牟利团体实习计划;推广社企及企业社会责任;博群大讲堂、研讨会及工作坊;以及促进学生精神健康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