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大新聞中心

2022年10月2日

中大囊括三項健康長壽催化創新獎(香港)2022

2022年10月2日
分享
列印

(左起)吳濰龍教授、高浩醫生及周熙文教授

任洪亮教授

容樹恒教授(左)及呂寶儀教授

由香港中文大學(中大)教授領導的三個研究項目獲頒健康長壽催化創新獎(香港)2022。獎項由研究資助局(研資局)與美國國家醫學院合作舉辦,每項得獎者可獲得為期一年、共5萬美元(約38萬9千港元)的研究經費。

阿茲海默症等與衰老相關的神經退行性疾病至今未有有效的治療方法,為醫療和社會經濟帶來沉重負擔。中大醫學院藥劑助理教授吳濰龍教授擬利用銀杏樹(Ginkgo biloba)提取物製造銀杏內酯衍生物,並研究這些分子作為治療與老化相關的神經退化性疾病藥物。「白果內酯」(bilobalide)是銀杏的萜烯三內酯天然產物,被認為對神經退化性疾病具有神經保護作用,然而其化學不穩定性窒礙了臨床前評估。吳教授研究對白果內酯進行直接化學修飾,可以快速產生高化學穩定性、具生物活性的多樣性化合物庫。透過建立前所未有的化合物庫,將造就更多未知的化學和生物研究探索空間,為研發治療神經退化性疾​​病的藥物帶來一線曙光。內科及藥物治療學系以及生物醫學學院助理教授高浩醫生、生命科學學院助理教授周熙文教授同為聯合首席研究員。

電子工程學系副教授任洪亮教授將開發用於肥胖治療的可吞嚥封裝多穩態胃內氣球。世界衞生組織報告指出,全球肥胖症以驚人的速度增長,已為公眾健康和長壽帶來嚴重威脅。為了治療及控制肥胖,可以通過藥物和手術降低患者的食慾,減少脂肪吸收和縮減胃容量,從而提早有飽腹感。當手術和藥物不適合或不建議使用時,將肥胖治療氣球放入胃中是一種替代治療方法。任教授擬研發可遠程控制和可吞嚥的無繫繩封裝多穩態胃內氣球,能為肥胖患者提供非手術治療選項。

醫學院矯形外科及創傷學系系主任容樹恒教授及副教授呂寶儀教授計劃利用空間轉錄組學方法,破解退化性肌腱病變的發病機制和藥物靶點。由於其病因不明,退化性肌腱病變是一個仍未解決的臨床挑戰。空間轉錄組學透過在單細胞RNA測序(scRNA-seq)數據中添加空間信息,可允許在組織環境中識別共享相似和差異基因表達的細胞群,以及原位細胞間的相互作用。福馬林固定石蠟包埋(FFPE)的病變肌腱與健康肌腱樣本,可為分子分析提供豐富資源,但在儲存和提取過程中的RNA降解與單細胞測序並不兼容。容教授和呂教授期望通過突破性的空間轉錄組學方法運用FFPE樣本,在單細胞和空間水平上探究退化性肌腱病變中的關鍵參與者、生物機制、新型生物標記、細胞之間的相互作用等。此項目可為使用FFPE樣本進行肌腱空間轉錄組學研究開闢新機會,幫助改善人口健康。



(左起)吳濰龍教授、高浩醫生及周熙文教授

(左起)吳濰龍教授、高浩醫生及周熙文教授

 

任洪亮教授

任洪亮教授

 

容樹恒教授(左)及呂寶儀教授

容樹恒教授(左)及呂寶儀教授

 

下载所有相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