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大新聞中心

2014年3月18日

中大获赠两幅吕寿琨画作 丰富文物馆现代艺术收藏

2014年3月18日
分享
列印

中大文物馆获捐赠两幅吕寿琨画作。

文物馆馆友会会长杨余夏卿女士致辞。

文物馆副馆长姚进庄教授(右)向嘉宾介绍展览。

禅荷 1970年作 152 x 82.5 厘米

鹿颈村 1969年作 139 x 69厘米

香港中文大学(中大)中国文化研究所文物馆日前获文物馆馆友会及两位长期支持者捐赠两幅著名水墨画家吕寿琨(1919-1975)的画作。吕寿琨为二十世纪极具前瞻性的香港画家,是1960至70年代新水墨运动发展进程中的关键人物。中大获赠的两幅画作《禅荷》(1970年作)及《鹿颈村》(1969年作)为吕寿琨的代表作,大大丰富了文物馆的永久馆藏。 

文物馆馆长苏芳淑教授表示:「我们非常高兴收到馆友会及两位馆友捐赠这两份厚礼。专家估计两幅画作合共价值超过二百万港元,但更重要的是它们表现出独特与创新的艺术力量,也丰富了中大文物馆的水墨收藏。」 

中大文物馆馆友会于1982年成立,致力透过赞助不同的艺术活动,例如讲座、奖学金等,推广艺术教育及提升社区对艺术的关注。馆友会一直是文物馆的长期合作伙伴及支持者,过去三十年来,曾多次向文物馆捐赠珍贵艺术品,近年更有会员组成Collector’s Circle,以推动新晋藏家收藏及捐赠艺术品。新入藏的《禅荷》及《鹿颈村》正是馆友会在筹募经费及协助文物馆搜罗艺术品方面努力不懈的成果。 

《禅荷》标志著吕寿琨毕生对传统荷花画及佛教的体悟。风格上,此「抽象」作品深受传统写意画启发。他以泼墨写荷叶,生动传神,犹见徐渭及八大山人的影子。在其著名的禅画系列中,吕寿琨常运用丰盈的水墨,为画面添上不受形态及意义束缚的色块,并以一抹红或其他鲜艳色彩点睛。墨与色彩的对比象征佛家「顿悟」的一刻,而《禅荷》描写光明从黑暗中破茧而出,正正展示吕氏通过艺术创作深化自己一贯信念的过程。 

另一幅《鹿颈村》由文物馆馆友会其中两位成员捐赠,他们一直大力支持中大文物馆及艺术系。《鹿颈村》于1969年完成,吕寿琨以具诗意的笔触描写新界乡村景色,是吕氏绘画香港风光的水墨写生佳作之一。 

文物馆现正与牛津大学阿什莫林艺术与考古博物馆联合举办「殊『涂』同归: 香港中文大学与英国牛津大学所藏高剑父、吕寿琨作品展」,展品选自两所大学馆藏中共五十件高剑父和吕寿琨的代表作品。展览不仅是中大与牛津大学的首次合作,亦引起了各界对吕氏作品的关注,而是次捐赠更为展览增添非凡的意义。



中大文物馆获捐赠两幅吕寿琨画作。

中大文物馆获捐赠两幅吕寿琨画作。

 

文物馆馆友会会长杨余夏卿女士致辞。

文物馆馆友会会长杨余夏卿女士致辞。

 

文物馆副馆长姚进庄教授(右)向嘉宾介绍展览。

文物馆副馆长姚进庄教授(右)向嘉宾介绍展览。

 

禅荷
1970年作
152 x 82.5 厘米

禅荷 1970年作 152 x 82.5 厘米

 

鹿颈村
1969年作
139 x 69厘米

鹿颈村 1969年作 139 x 69厘米

 

下载所有相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