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大新聞中心

2017年6月23日

错彩镂金 历久弥新中大展示中国古代黄金工艺脉络源流

2017年6月23日
分享
列印

嵌绿松石蟠虺纹金柄铁剑 春秋晚期 通长35.2、柄长12.8 厘米 1992 年宝鸡益门村2 号墓出土 便于近身肉搏的直刃短剑流行于中国西北地区,但本品剑柄蟠虺纹则为中原样式,故可谓是中原与北方文化交流的产物。从铸造工艺上说,剑柄正反面纹饰完全一致,相信是同一模具下翻出两面纹饰笵。剑首、剑格纹饰均左右对称;蟠虺、联珠纹等不断重复,体现了东周铸造业纹饰单元化的特点。而从绿松石脱落部位中的铸造收缩痕迹来看,铸成后剑柄表面还经过了大量打磨。

错金银管箍 秦 通长13.95、径2.6-2.7 厘米 1980 年西安临潼区秦始皇陵铜车马坑出土 西周开始车上设盖。不过就礼仪或实际用途考虑,车盖常需取下,并非固定。支撑伞盖的杆也常分多节,中设铜管箍以为连接,有学者认为这样是为便于装卸车盖之故。战国到汉代,这个配件在车器中受到相当的重视,往往有繁复的装饰。

金框宝钿裙饰 唐 尺寸不一,通高77 厘米 2002 年西安南郊李倕墓出土 本品主人李倕(712–736 年)是唐高祖李渊五世孙女。她在开元二十四年(736年)病逝,年仅25岁。这套裙饰佩戴法可参考韦十七妹墓石椁线刻图像。裙饰下截满坠珍珠。晚唐诗人李贺(790–816年)曾有诗谓:“金翘峨髻愁暮云,沓飒起舞真珠裙”;宝钿饰裙则见于晚唐诗人元稹(779–831年)《梦游春》 “纰软钿头裙”句。总之,“真珠裙”、“钿头裙”均可指此。 从制作上说,本品代表了唐代珠宝工艺的最高水准:金条作框镶贴宝石,是所谓的“金框宝钿”;又满焊金珠,令人想起晚唐文人温庭筠(812–870 年)《归国谣》中“钿筐交胜金粟” 的情景。一些细丝表面有螺旋纹,应是用扭卷法制成;而金珠也不仅仅是装饰,在镂空纹饰边缘往往堆积细珠,或也有加固的作用。

银鎏金龟形银盒 唐 高13、长28.3、宽15 厘米, 重820.5 克 1987 年扶风县法门寺塔基地宫后室出土 《衣物帐》称本品为“龟”,为僖宗的供养物。或认为它是盛放茶末的容器。不过据龟口通孔推测,应是熏香器。龟吐雾的形象亦可见于法门寺出土的一件鎏金银熏炉上。1990 年山西繁峙县唐代银器窖藏出土的一件龟盒, 用途或亦相同。制作方法则为躯体锤鍱成形后,焊接头尾部件。

银鎏金花鸟纹香囊 唐 链长17.7、口径5.8 厘米, 重92.2 克 1987 年扶风县法门寺塔基地宫后室出土 《衣物帐》称本品为“香囊”,为僖宗的供养物。囊内打造万向支架,使得中心焚香盂总是保持水平,晃动时香料因此不会洒出。吊链则使用了8 字型的开放式连环扣编结。这种设计的香囊最早见于汉晋《西京杂记》的记载,《宋史》、《金史》和《元史》中的宫廷香球亦应指此,明代田艺蘅的《留青日札》仍有提及。现存实物则以唐代出土为多。

(左起)中大文物馆馆长姚进庄教授、陕西省文物保护研究院副院长韩建武先生、康乐及文化事务署助理署长(文物及博物馆)陈承纬先生、陕西省文物局副局长罗文利先生、中大副校长张妙清教授、周大福珠宝集团有限公司执行董事廖振为先生、中大中国文化研究所所长梁元生教授一同合照。

中大文物馆馆长姚进庄教授长致欢迎辞

陕西省文物局副局长罗文利先生致辞

康乐及文化事务署助理署长(文物及博物馆)陈承纬先生致辞

周大福珠宝集团有限公司执行董事廖振为先生致辞

中大副校长张妙清教授致辞

陕西素以出土大量的重要金银器闻名。「错彩镂金:陕西珍藏中国古代金银器」展由陕西省文物局、陕西历史博物馆(陕西省文物交流中心)与香港中文大学(中大)文物馆合办,由明天(6月24日)起至9月24日在文物馆举行,展品选自陕西省内22间文博机构共60件(套)、从晚商至清代的中国古代金银器珍藏。欢迎公众参观,费用全免。

中大文物馆今天(6月23日)举行了开幕典礼,主礼嘉宾包括陕西省文物局副局长罗文利先生、中大副校长张妙清教授、陕西省文物保护研究院副院长韩建武先生、周大福珠宝集团有限公司执行董事廖振为先生、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康乐及文化事务署助理署长(文物及博物馆)陈承纬先生、中大中国文化研究所所长梁元生教授,以及中大文物馆馆长姚进庄教授。

在中国古代形形色色的传统工艺中,黄金工艺是较鲜为人知的一门。一方面史籍甚少记载,另一方面又容易因金匠们的口耳相传而讹误,失去历史的原貌。「中国古代黄金工艺研究」专案,为中大文物馆、陕西省文物保护研究院、康乐及文化事务署文物修复办事处及周大福大师工作室于2014年开始合作研究的一个项目,首次以跨学科的方法复原古代工艺,并厘清工艺发展的历史脉络。

展览期间,文物馆将举办公众导赏团、亲子工作坊及公开讲座,亦会免费派发导览手册,让观众更容易理解重点展品及中国古代黄金工艺的发展历程。

研究项目及展览由周大福珠宝集团有限公司全力赞助。

错彩镂金:陕西珍藏中国古代金银器」展览详情如下:

展览日期:2017年6月24日至2017年9月24日
地  点: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文物馆
开放时间:星期一至三、五、六:上午10时至下午5时
     星期日及公众假期:下午1时至5时
休馆时间:逢星期四(公众假期除外)
查询电话:3943-7416

附件:精选展品简介



嵌绿松石蟠虺纹金柄铁剑
春秋晚期
通长35.2、柄长12.8 厘米
1992 年宝鸡益门村2 号墓出土

便于近身肉搏的直刃短剑流行于中国西北地区,但本品剑柄蟠虺纹则为中原样式,故可谓是中原与北方文化交流的产物。从铸造工艺上说,剑柄正反面纹饰完全一致,相信是同一模具下翻出两面纹饰笵。剑首、剑格纹饰均左右对称;蟠虺、联珠纹等不断重复,体现了东周铸造业纹饰单元化的特点。而从绿松石脱落部位中的铸造收缩痕迹来看,铸成后剑柄表面还经过了大量打磨。

嵌绿松石蟠虺纹金柄铁剑 春秋晚期 通长35.2、柄长12.8 厘米 1992 年宝鸡益门村2 号墓出土 便于近身肉搏的直刃短剑流行于中国西北地区,但本品剑柄蟠虺纹则为中原样式,故可谓是中原与北方文化交流的产物。从铸造工艺上说,剑柄正反面纹饰完全一致,相信是同一模具下翻出两面纹饰笵。剑首、剑格纹饰均左右对称;蟠虺、联珠纹等不断重复,体现了东周铸造业纹饰单元化的特点。而从绿松石脱落部位中的铸造收缩痕迹来看,铸成后剑柄表面还经过了大量打磨。

 

错金银管箍
秦
通长13.95、径2.6-2.7 厘米
1980 年西安临潼区秦始皇陵铜车马坑出土

西周开始车上设盖。不过就礼仪或实际用途考虑,车盖常需取下,并非固定。支撑伞盖的杆也常分多节,中设铜管箍以为连接,有学者认为这样是为便于装卸车盖之故。战国到汉代,这个配件在车器中受到相当的重视,往往有繁复的装饰。

错金银管箍 秦 通长13.95、径2.6-2.7 厘米 1980 年西安临潼区秦始皇陵铜车马坑出土 西周开始车上设盖。不过就礼仪或实际用途考虑,车盖常需取下,并非固定。支撑伞盖的杆也常分多节,中设铜管箍以为连接,有学者认为这样是为便于装卸车盖之故。战国到汉代,这个配件在车器中受到相当的重视,往往有繁复的装饰。

 

金框宝钿裙饰
唐
尺寸不一,通高77 厘米
2002 年西安南郊李倕墓出土

本品主人李倕(712–736 年)是唐高祖李渊五世孙女。她在开元二十四年(736年)病逝,年仅25岁。这套裙饰佩戴法可参考韦十七妹墓石椁线刻图像。裙饰下截满坠珍珠。晚唐诗人李贺(790–816年)曾有诗谓:“金翘峨髻愁暮云,沓飒起舞真珠裙”;宝钿饰裙则见于晚唐诗人元稹(779–831年)《梦游春》 “纰软钿头裙”句。总之,“真珠裙”、“钿头裙”均可指此。

从制作上说,本品代表了唐代珠宝工艺的最高水准:金条作框镶贴宝石,是所谓的“金框宝钿”;又满焊金珠,令人想起晚唐文人温庭筠(812–870 年)《归国谣》中“钿筐交胜金粟” 的情景。一些细丝表面有螺旋纹,应是用扭卷法制成;而金珠也不仅仅是装饰,在镂空纹饰边缘往往堆积细珠,或也有加固的作用。

金框宝钿裙饰 唐 尺寸不一,通高77 厘米 2002 年西安南郊李倕墓出土 本品主人李倕(712–736 年)是唐高祖李渊五世孙女。她在开元二十四年(736年)病逝,年仅25岁。这套裙饰佩戴法可参考韦十七妹墓石椁线刻图像。裙饰下截满坠珍珠。晚唐诗人李贺(790–816年)曾有诗谓:“金翘峨髻愁暮云,沓飒起舞真珠裙”;宝钿饰裙则见于晚唐诗人元稹(779–831年)《梦游春》 “纰软钿头裙”句。总之,“真珠裙”、“钿头裙”均可指此。 从制作上说,本品代表了唐代珠宝工艺的最高水准:金条作框镶贴宝石,是所谓的“金框宝钿”;又满焊金珠,令人想起晚唐文人温庭筠(812–870 年)《归国谣》中“钿筐交胜金粟” 的情景。一些细丝表面有螺旋纹,应是用扭卷法制成;而金珠也不仅仅是装饰,在镂空纹饰边缘往往堆积细珠,或也有加固的作用。

 

银鎏金龟形银盒
唐
高13、长28.3、宽15 厘米,
重820.5 克
1987 年扶风县法门寺塔基地宫后室出土

《衣物帐》称本品为“龟”,为僖宗的供养物。或认为它是盛放茶末的容器。不过据龟口通孔推测,应是熏香器。龟吐雾的形象亦可见于法门寺出土的一件鎏金银熏炉上。1990 年山西繁峙县唐代银器窖藏出土的一件龟盒, 用途或亦相同。制作方法则为躯体锤鍱成形后,焊接头尾部件。

银鎏金龟形银盒 唐 高13、长28.3、宽15 厘米, 重820.5 克 1987 年扶风县法门寺塔基地宫后室出土 《衣物帐》称本品为“龟”,为僖宗的供养物。或认为它是盛放茶末的容器。不过据龟口通孔推测,应是熏香器。龟吐雾的形象亦可见于法门寺出土的一件鎏金银熏炉上。1990 年山西繁峙县唐代银器窖藏出土的一件龟盒, 用途或亦相同。制作方法则为躯体锤鍱成形后,焊接头尾部件。

 

银鎏金花鸟纹香囊
唐
链长17.7、口径5.8 厘米,
重92.2 克
1987 年扶风县法门寺塔基地宫后室出土

《衣物帐》称本品为“香囊”,为僖宗的供养物。囊内打造万向支架,使得中心焚香盂总是保持水平,晃动时香料因此不会洒出。吊链则使用了8 字型的开放式连环扣编结。这种设计的香囊最早见于汉晋《西京杂记》的记载,《宋史》、《金史》和《元史》中的宫廷香球亦应指此,明代田艺蘅的《留青日札》仍有提及。现存实物则以唐代出土为多。

银鎏金花鸟纹香囊 唐 链长17.7、口径5.8 厘米, 重92.2 克 1987 年扶风县法门寺塔基地宫后室出土 《衣物帐》称本品为“香囊”,为僖宗的供养物。囊内打造万向支架,使得中心焚香盂总是保持水平,晃动时香料因此不会洒出。吊链则使用了8 字型的开放式连环扣编结。这种设计的香囊最早见于汉晋《西京杂记》的记载,《宋史》、《金史》和《元史》中的宫廷香球亦应指此,明代田艺蘅的《留青日札》仍有提及。现存实物则以唐代出土为多。

 

(左起)中大文物馆馆长姚进庄教授、陕西省文物保护研究院副院长韩建武先生、康乐及文化事务署助理署长(文物及博物馆)陈承纬先生、陕西省文物局副局长罗文利先生、中大副校长张妙清教授、周大福珠宝集团有限公司执行董事廖振为先生、中大中国文化研究所所长梁元生教授一同合照。

(左起)中大文物馆馆长姚进庄教授、陕西省文物保护研究院副院长韩建武先生、康乐及文化事务署助理署长(文物及博物馆)陈承纬先生、陕西省文物局副局长罗文利先生、中大副校长张妙清教授、周大福珠宝集团有限公司执行董事廖振为先生、中大中国文化研究所所长梁元生教授一同合照。

 

中大文物馆馆长姚进庄教授长致欢迎辞

中大文物馆馆长姚进庄教授长致欢迎辞

 

陕西省文物局副局长罗文利先生致辞

陕西省文物局副局长罗文利先生致辞

 

康乐及文化事务署助理署长(文物及博物馆)陈承纬先生致辞

康乐及文化事务署助理署长(文物及博物馆)陈承纬先生致辞

 

周大福珠宝集团有限公司执行董事廖振为先生致辞

周大福珠宝集团有限公司执行董事廖振为先生致辞

 

中大副校长张妙清教授致辞

中大副校长张妙清教授致辞

 

下载所有相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