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大新闻中心

2024年6月20日

中大医学院研发mRNA药物治疗鼻咽癌

2024年6月20日
分享
列印

中大医学院与美国杰克森实验室合作,以EB病毒作为治疗标靶,利用信使核糖核酸(mRNA)技术研发出一种创新的鼻咽癌治疗药物,针对性地歼灭携带EB病毒的癌细胞。
研究团队成员包括(左二起)中大医学院病理解剖及细胞学系助理教授曾智敏教授和罗国炜教授、中大医学院肿瘤学系马碧如教授、美国杰克森实验室的郑瑚博士及中大医学院外科学系副教授李林鲜博士。

鼻咽癌大多与感染EB病毒(Epstein-Barr virus)感染有关。香港中文大学(中大)医学院以EB病毒作为治疗标靶,利用信使核糖核酸(mRNA)技术研发出一种创新的鼻咽癌治疗药物,针对性地歼灭携带EB病毒的癌细胞。研究人员在小鼠模型中初步证实治疗成效,有望配合免疫疗法产生协同效应,并为其他与EB病毒相关的癌症类型提供另一项治疗选择。研究结果已于国际期刊《自然通讯》发表。

EB病毒作为治疗靶点

鼻咽癌是华南地区常见的癌症,又有「广东瘤」之称,是香港常见的头颈癌之一。根据香港癌症资料统计中心2021年数据,鼻咽癌在男性常见癌症类型中排名第九,死亡率则排名第十,新登记病例超过550宗。值得注意的是,鼻咽癌以超过110宗病例,成为20至44岁男性中最常见的癌症。

鼻咽癌的发病期数是影响病人预后及存活率的重要因素。早期鼻咽癌的五年相对存活率可超过90%,但晚期则降至少于50%。然而,现时尚未有针对鼻咽癌基因突变的标靶治疗,因此提供予晚期、復发或肿瘤转移患者的治疗选择仍然有限。

中大医学院病理解剖及细胞学系罗国炜教授表示:「中大医学院过去二十年在鼻咽癌研究上有多个突破性发现,包括破解鼻咽癌的全基因组图谱及证实『血浆EB病毒DNA筛查』能有效地提早检测鼻咽癌。在此新研究,我们进一步探索以EB病毒作为标靶以治疗肿瘤的潜力,并利用mRNA技术成功研发新药。」

mRNA药物诱导EB病毒阳性的癌细胞变活跃并将其引爆

中大医学院病理解剖及细胞学系和美国杰克森实验室合作研发了一种合成mRNA药物,透过启动EB病毒特有的自杀机制歼灭鼻咽癌细胞。此mRNA脂质纳米颗粒制剂,与称为mTZ3-LNP的转录激活剂合成,用于针对EB病毒的标靶治疗。

中大医学院病理解剖及细胞学系助理教授曾智敏教授解释:「当EB病毒进入了我们的细胞就会维持『潜伏状态』,变得不活跃。当细胞被激活后,病毒会进入裂解周期,宿主细胞继而在过程中死亡。我们研发的mRNA脂质纳米颗粒就像一个开关,将体内的EB病毒由潜伏状态转为裂解状态并将其『引爆』。研究结果显示,此激活剂在EB病毒阳性的癌症模型中,能够有效及安全地抑制肿瘤生长。」

罗教授补充:「外国研究已尝试利用mRNA药物治疗多种癌症类型,包括肝癌。我们率先尝试将此崭新技术应用于鼻咽癌治疗,并很高兴在小鼠模型取得满意成果,且没有产生抗药性。由于此新药针对EB病毒阳性癌细胞,因此预期的副作用会较化疗少。我们预计这种新型 EB病毒标靶药物可以与免疫疗法并用以产生协同效应,令治疗效果更佳。除鼻咽癌外,mTZ3-LNP还可用于其他与EB病毒相关的癌症。」

此项研究由创新及科技基金、医疗卫生研究基金及研究资助局的卓越学科领域计划资助。



中大医学院与美国杰克森实验室合作,以EB病毒作为治疗标靶,利用信使核糖核酸(mRNA)技术研发出一种创新的鼻咽癌治疗药物,针对性地歼灭携带EB病毒的癌细胞。<br />
研究团队成员包括(左二起)中大医学院病理解剖及细胞学系助理教授曾智敏教授和罗国炜教授、中大医学院肿瘤学系马碧如教授、美国杰克森实验室的郑瑚博士及中大医学院外科学系副教授李林鲜博士。

中大医学院与美国杰克森实验室合作,以EB病毒作为治疗标靶,利用信使核糖核酸(mRNA)技术研发出一种创新的鼻咽癌治疗药物,针对性地歼灭携带EB病毒的癌细胞。
研究团队成员包括(左二起)中大医学院病理解剖及细胞学系助理教授曾智敏教授和罗国炜教授、中大医学院肿瘤学系马碧如教授、美国杰克森实验室的郑瑚博士及中大医学院外科学系副教授李林鲜博士。

 

马碧如教授表示,鼻咽癌的发病期数是影响病人预后及存活率的重要因素,早期鼻咽癌的五年存活率可超过90%,但晚期则降至少于50%。

马碧如教授表示,鼻咽癌的发病期数是影响病人预后及存活率的重要因素,早期鼻咽癌的五年存活率可超过90%,但晚期则降至少于50%。

 

曾智敏教授形容他们研发的mRNA脂质纳米颗粒为「聪明导弹」,机制是将体内的EB病毒由潜伏状态转为裂解状态,并将其「引爆」。

曾智敏教授形容他们研发的mRNA脂质纳米颗粒为「聪明导弹」,机制是将体内的EB病毒由潜伏状态转为裂解状态,并将其「引爆」。

 

罗国炜教授表示,由团队研发的mRNA新药针对EB病毒阳性癌细胞,因此预期的副作用会较化疗少,并可以与免疫疗法并用以产生协同效应,令治疗效果更佳。

罗国炜教授表示,由团队研发的mRNA新药针对EB病毒阳性癌细胞,因此预期的副作用会较化疗少,并可以与免疫疗法并用以产生协同效应,令治疗效果更佳。

 

下载所有相片

中大医学院研发mRNA药物治疗鼻咽癌

2024年6月20日

鼻咽癌大多与感染EB病毒(Epstein-Barr virus)感染有关。香港中文大学(中大)医学院以EB病毒作为治疗标靶,利用信使核糖核酸(mRNA)技术研发出一种创新的鼻咽癌治疗药物,针对性地歼灭携带EB病毒的癌细胞。研究人员在小鼠模型中初步证实治疗成效,有望配合免疫疗法产生协同效应,并为其他与EB病毒相关的癌症类型提供另一项治疗选择。研究结果已于国际期刊《自然通讯》发表。

EB病毒作为治疗靶点

鼻咽癌是华南地区常见的癌症,又有「广东瘤」之称,是香港常见的头颈癌之一。根据香港癌症资料统计中心2021年数据,鼻咽癌在男性常见癌症类型中排名第九,死亡率则排名第十,新登记病例超过550宗。值得注意的是,鼻咽癌以超过110宗病例,成为20至44岁男性中最常见的癌症。

鼻咽癌的发病期数是影响病人预后及存活率的重要因素。早期鼻咽癌的五年相对存活率可超过90%,但晚期则降至少于50%。然而,现时尚未有针对鼻咽癌基因突变的标靶治疗,因此提供予晚期、復发或肿瘤转移患者的治疗选择仍然有限。

中大医学院病理解剖及细胞学系罗国炜教授表示:「中大医学院过去二十年在鼻咽癌研究上有多个突破性发现,包括破解鼻咽癌的全基因组图谱及证实『血浆EB病毒DNA筛查』能有效地提早检测鼻咽癌。在此新研究,我们进一步探索以EB病毒作为标靶以治疗肿瘤的潜力,并利用mRNA技术成功研发新药。」

mRNA药物诱导EB病毒阳性的癌细胞变活跃并将其引爆

中大医学院病理解剖及细胞学系和美国杰克森实验室合作研发了一种合成mRNA药物,透过启动EB病毒特有的自杀机制歼灭鼻咽癌细胞。此mRNA脂质纳米颗粒制剂,与称为mTZ3-LNP的转录激活剂合成,用于针对EB病毒的标靶治疗。

中大医学院病理解剖及细胞学系助理教授曾智敏教授解释:「当EB病毒进入了我们的细胞就会维持『潜伏状态』,变得不活跃。当细胞被激活后,病毒会进入裂解周期,宿主细胞继而在过程中死亡。我们研发的mRNA脂质纳米颗粒就像一个开关,将体内的EB病毒由潜伏状态转为裂解状态并将其『引爆』。研究结果显示,此激活剂在EB病毒阳性的癌症模型中,能够有效及安全地抑制肿瘤生长。」

罗教授补充:「外国研究已尝试利用mRNA药物治疗多种癌症类型,包括肝癌。我们率先尝试将此崭新技术应用于鼻咽癌治疗,并很高兴在小鼠模型取得满意成果,且没有产生抗药性。由于此新药针对EB病毒阳性癌细胞,因此预期的副作用会较化疗少。我们预计这种新型 EB病毒标靶药物可以与免疫疗法并用以产生协同效应,令治疗效果更佳。除鼻咽癌外,mTZ3-LNP还可用于其他与EB病毒相关的癌症。」

此项研究由创新及科技基金、医疗卫生研究基金及研究资助局的卓越学科领域计划资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