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大新聞中心

2009年5月26日

香港与深圳的跨界基础设施2009年香港市民意见调查结果

2009年5月26日
分享
列印

香港中文大学(中大)地理与资源管理学系沈建法教授获香港研究资助局公共政策研究基金资助,进行一项《十一五规划时期香港与深圳的城市竞争与合作》研究,调查香港市民对香港与深圳跨界基础设施的意见。调查于2009年2月5日至11日通过中大香港亚太研究所电话调查研究室进行,成功访问了507位18岁或以上的香港市民,回应率为49.0%。在95%的可信度下,百分比的抽样误差约在正或负4.35%以内(报告见http://ihome.cuhk.edu.hk/~b890706/hs.html)。有关结果现公布如下:

(一)港深两地社会联系密切,九成多的受访者表示一年之中至少会去一次深圳,其中20.4%的市民经常往深圳(至少每月一次)。香港市民前往深圳的主要交通工具是铁路/火车(77.1%),其后依次是跨界巴士(22.2%)和巴士/小巴(15.5%)。就香港市民前往深圳所选择的通关口岸来看,罗湖口岸占绝大多数(77.6%),其后依次是落马洲皇岗口岸(30.8%)和铁路落马洲口岸(11.3%)。近一半(49.5%)受访者的通关时间在10至20分钟之间,约四分之一(24.3%)少于10分钟,约八分之一(13%)为20至30分钟。

(二)受访者认为口岸最迫切需解决的三个问题是深圳方面的巴士服务不足(19.3%)、过关时间太长(15.3%)和两地交通换乘不便(15.1%)。跨界设施作为联系港深两地的枢纽,其运行效率和交通接驳的方便程度最为市民所关注。就港深两地交通设施的满意度,市民对香港的满意度明显高于深圳。

(三)对于东铁线往通关口岸站的高票价情况,大多数受访者(60.2%)认为不合理或非常不合理。从人群组别来看,以有工作和无工作的受访者的意见差别最为明显。

(四)部分受访者表示有考虑前往深圳或内地城市居住(15.6%)或工作(19%)。交通成本是影响港人前往内地城市居住或工作的最主要因素。值得注意的是,考虑前往内地城市工作的市民尤其看重跨界设施的方便程度。

(五)大多数香港市民对港府在基础设施改进方面,以及两地政府在跨界设施合作方面的表现持认可态度,表现出较高的满意度。就有关口岸改进措施方面,受访者认为最应大力推行的是增加24小时通关口岸的数目(43.8%)和一地两检(33.1%),说明巿民对于口岸设施首先看重通关手续的便捷程度,其次是交通换乘的便捷程度。从市民最支持的新跨界口岸或新铁路线项目来看,44.8%的受访者支持广深港高速客运铁路,39.4%支持西铁连接落马洲,其次是连接港深两地机场的客运铁路(19.1%)和莲塘-香园围口岸(7.1%)。与新口岸的建设相比,市民更倾向于新的客运轨道线建设,尤其是连接主要口岸和市区的客运轨道线。

(六)超过一半(53.8%)的受访者认为港深跨界设施的持续扩展和改进会对香港产生正面影响,而认为没有影响和有负面影响的则分别有18.1%和18.3%。从人群组别来看,受访者的收入水平、往返深圳的频次、教育程度和职业层次越高,越倾向于认同港深跨界设施的持续扩展会对香港产生正面影响。

上述调查结果表明大多数市民对港深合作有相当的共识,对近年来跨界基础设施的改进及港府在港深合作方面的表现基本上满意。最需要解决的口岸问题是深圳方面的巴士服务不足、过关时间过长及交通换乘不便。市民最支持24小时通关口岸的数目及一地两检口岸的改进措施。有不少市民考虑去深圳或其他内地城市居住或工作,有关的限制主要是跨界交通成本、方便程度及通关时间。有关方面需进一步采取措施,方便市民的跨界活动,促进港深大都会的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