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大新聞中心

2013年6月17日

香港中文大学香港亚太研究所公布「市民对香港房屋土地供应及发展的看法」调查结果

2013年6月17日
分享
列印

(左起)中大政治与公共行政学系助理教授吴启汉教授、地理与资源管理学系副教授伍世良教授及专业顾问李慧莹博士

为探讨巿民对香港土地供应及发展的看法,香港中文大学(中大)香港亚太研究所最近进行了一项电话访问,以了解巿民就以下问题的意见,包括:(1) 各种增加房屋土地供应的方法、(2) 增加房屋土地所带来的各种影响,以及 (3) 发展房屋土地时应优先采用的原则。此外,是次调查亦问及巿民对新界东北新发展区计划的看法。研究人员希望藉此研究结果,更全面地了解香港市民对土地价值及房屋土地供应与发展的看法,并协助政府及关心本港房屋发展的人士,在探讨香港往后土地规划与兴建楼房时所要注意的原则及缓急优次。 

调查结果

1.  受访者对香港房屋土地供应量的看法
当受访者被问到「现时香港的房屋土地是否足够」时,超过七成(72.2%)的受访者表示非常不足够(19.7%)或不足够(52.5%)。而认为足够的只有二成多(23.3%)【表1】。 

2.  有关增加房屋土地的方法
在各种增加房屋土地供应的方法中,最多受访者赞成「加快重建旧区」(92.3%),其次为「将部分原先非住宅用地改变成为房屋土地」(76.7%)、「将污水处理厂搬往岩洞以腾空土地」(75.5%)、「尽量提高新界新市镇的发展密度」(75.2%),以及「于新界征收私人土地,但不包括丁屋地」(70.3%)。而少于半数受访者赞成「于维港以外填海」(40.4%)和「提高市区的发展密度」(29.5%)【表2】。 

3.  对增加房屋土地所带来影响的接受程度
当受访者被问到对增加房屋土地各种影响的接受程度时,最多人表示接受「提高赔偿金额去收楼收地」(57.2%);对其余影响的接受程度均少于三分一,包括:「破坏当地居民的原有生活方式及社区网络」(31.9%)、「减少绿化地带」(30.0%)、「提高发展密度,令居住环境更挤迫」(20.1%)及「对自然生态造成负面影响」(18.6%)【表3】。 

4.  发展房屋土地要考虑的因素
在发展房屋土地时,最多受访者赞成要优先「规划完备的社区设施」(94.2%),其次为「为当地居民提供就业及经济机会」(90.2%)、「为不同阶层人士提供居所」(89.5%)及「培育居民对社区的归属感」(83.2%)和「尽量提高发展密度,以增加可建房屋单位数量」(66.6%)【表4】。 

5.  对开发新界东北新发展区的看法
超过八成(82.3%)的受访者赞成开发新界东北新发展区【表5】,赞成的主要原因是「可增加土地或房屋供应」【表6】;而不赞成的有13.3%,原因包括:「反对破坏历史文化遗址或生态自然资源/希望保留乡郊地带」、「反对破坏当地居民的家园或生活方式/反对拆村」和「反对中港融合」等【表7】。 

接近四成(39.6%)的受访者认为「保留当地的历史文化遗址及生态自然资源」是探讨新界东北新发展区时最优先要考虑的因素;23.5%表示「合理地处理赔偿及安置」、17.9%指出「保留当地居民的生活方式及社区网络」及11.3%认为「尽量提高发展密度以增加可建房屋单位数量」为需要最先考虑的准则【表8】。 

约四分三之受访者(76.2%)表示有留意政府打算开发新界东北新发展区的报导【表9】。 

结论 

1.  主流意见认为现时本港房屋土地不足,而加快重建旧区、将污水处理厂搬往岩洞以腾空土地、将部分原先非住宅用地改变成为房屋土地、尽量提高新界新市镇的发展密度和于新界征收土地都是市民普遍支持的增加房屋土地的方法。 

2.  为了增加房屋土地,市民会接受「提高赔偿金额去收楼收地」,但不接受因房屋土地发展所产生的其他各种影响。 

3.  港人重视社区环境,认为发展房屋时要考虑完备的社区设施、当地就业及经济机会、社区组成、归属感等因素。 

是次研究由中大地埋与资源管理学系伍世良教授及中大香港亚太研究所所长张妙清教授主持,并获中大香港亚太研究所社会与政治发展研究中心资助。中大香港亚太研究所电话调查研究室于本年3月25日至4月3日期间,以电话随机抽样方式,成功访问了1,001 名十八岁或以上能操粤语或普通话的香港居民,回应率为46.4%。若将可信度 (confidence level) 设于95%,推论调查样本的变项可能出现 ± 3.10% 以内的误差。为了使调查资料更能反映香港人口分布的真实情况,资料进行分析时都配以加权 (weighting) 处理。

附件



(左起)中大政治与公共行政学系助理教授吴启汉教授、地理与资源管理学系副教授伍世良教授及专业顾问李慧莹博士

(左起)中大政治与公共行政学系助理教授吴启汉教授、地理与资源管理学系副教授伍世良教授及专业顾问李慧莹博士

 

下载所有相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