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大新聞中心

2007年1月2日

香港中文大学教育行政与政策学系主办《教师专业身份与教师社群的传承》公开论坛

2007年1月2日
分享
列印

2006年1月22日,香港出现了罕见的教师反教改大游行。教统局对游行所作出的回应,是成立「教师工作委员会」,调查教师工作压力的来源并作出改善的建议。委员会于12月19日发表总结报告。

这份报告确认了一个重要的现象,就是香港的教师与外国的一样,其专业满足感来自帮助学生学习及成长,故此他们希望多花时间于教学工作及学生辅导,并不计较为教育工作付出时间和心力。不过,近年教育政策改变,侵蚀了他们这方面的时间及空间,使他们觉得工作偏离了本来持有的教学理念,导致压力感大增,士气受影响,甚至尊严也受到损害。

以上所说的是一个很重要的观察。教与学是教育的核心,而教师可以说是主导这个过程的灵魂;教育工作的成败就系于教师所持有的价值观和对教育的期望。教师工作委员会既然发现教改政策影响、甚至打击了教师的教学理念和价值,那么就应该正视这问题,然后提出补救办法。

可惜,整份报告的总结和建议却回避了这个核心问题,反而牵强地把问题分割,以至核心问题再不能清晰呈现,隐没在于一堆混淆、琐碎和意义重叠的言词里。

香港中文大学教育行政与政策学系于明天(一月三日)举办《教师专业身份与教师社群的传承》公开论坛,目的就是要重新确认核心问题,就是教师的专业身份,以及承载这身份的价值观念和教育理想如何被近年教改政策及其手法所侵蚀。教育不应、亦不可能抽离社会及其转变,因此教学工作也应该不断革新。这个论坛的大前提是教师才是教育革新的主体,个中道理很简单:如上所说,教师是教育的灵魂,而深植于教师心中的价值观和理念,亦即是教师专业身份的元素,才是支持教育革新的真实力量。

教统局委任的师训与师资谘询委员会于2003年底推出一个「教师专业能力理念架构」,企图统摄教师的工作及其理念。上月教师工作委员会又提出一系列的建议,来「改善教师工作和(减轻)压力」。这些举措是完全不着边际的,因为它们都建基于一个迷思,即视教师为一个被动的、需要外在力量界定他们的工作意义和目标、又需要中央监察的一个零散的集体。殊不知真正能肩负教育重任、改善社会的教师群体,是有活力、有深层价值和有历史传承的。

明天出席论坛的三位讲者将从不同角度呈现这个教师群体的面貌,和探索这个群体在教改下仍然茁壮成长的可能。中大期望藉此号召教育同工和各界朋友踊跃回应,使教师群体更加巩固、更有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