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大新聞中心
中大香港亚太研究所举办「公共政策论坛:香港青年到内地发展的机遇与挑战」
随著内地与香港经济和社会进一步融合,愈来愈多青年会考虑到内地发展。为进一步了解香港青年到内地发展的机遇与挑战,香港中文大学(中大)香港亚太研究所(亚太所)辖下的青年研究中心及政策研究网络,今天(6月21日)假中大祖尧堂举办「公共政策论坛:香港青年到内地发展的机遇与挑战」。论坛邀请了政府官员、民间团体代表及曾在内地学习或工作的香港青年,分享他们对香港青年政策及青年到内地发展的经验,以及对相关政策的建议。
全国政协委员及青年发展委员会委员霍启刚先生表示,改革开放四十年,内地经历了巨大的变化。不同年代中国内地的发展进程,都为香港提供了不同的机遇。四十年前,当内地刚刚开放不久时,香港青年在充满挑战的环境下,把握了当时内地提供的机会,成就了现在香港于不同行业中成功龙头企业。过去五年,内地已经发展成GDP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中等收入人数最多的国家,互联网产业的发展有目共睹。内地的发展现今也走到一个十字路口,经济结构已经改变,仅靠出口和低端产业难以推动未来发展,未来产业的发展也不能只靠政策与补贴。在新时代,香港青年发展的机会之一在于利用香港有优势的特定产业,满足内地逐渐涌现的经验式消费需求,例如艺术文化行业和电竞行业。香港亚太研究所发表的报告发现三分之二的香港青年对中国未来经济发展表示乐观,但仍有一半人表示不愿意去内地发展,霍启刚先生认为香港回归后不同时期,鼓励青年到内地发展需要有不同的政策。在回归初期,政策的主要目标是提升青年对内地的了解。而现在的政策则应是深做细做,鼓励青年通过参与不同的主题交流实习计划,找到他们未来发展的机遇。
中大新闻与传播学院冯应谦教授曾于2016年发表「香港青少年对中国内地的观感」研究报告,探讨香港青少年对内地社会的观感,并分析内地升学和工作实习的经验如何影响他们到内地发展的决定。冯教授出席论坛时指出,香港青年能接受到内地短期发展,但就较抗拒到内地长期生活。因为各种考虑,他们即使知道内地市场大,发展机会多,仍会却步。「有深度」的交流计划或实习机会对于香港青年而言还是有一定的吸引力。通过促进内地和香港青年的交流,建立友好关系,可以让香港青年更深入地了解内地社会,增加到内地发展的兴趣。政府有关当局亦应成立跨院校的统筹单位,协助香港大专生到内地实习或求职,支援他们的同时,亦助他们把握「中国机遇」。
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民政事务局局长政治助理黎颖瑜女士表示,香港特区政府在本年4月1日成立青年发展委员会,加强政府内部政策统筹,并更全面和有效地研究和讨论不同的青年议题,尤其是「三业三政」,探讨学业、事业和置业,鼓励青年议政、论政和参政,促进与青年的交流,为青年提供更多的发展机会。民政事务局在资源投放,政策设计与政策执行等方面都强调与青年同行,促进文化、艺术及体育各方面的发展。
除了以上三个主题演讲,大会还邀请了十五位论坛嘉宾,针对香港青年到内地发展所面对的挑战与前景,发表他们的看法,并提出相关的政策建议。论坛嘉宾包括(依嘉宾姓氏笔划顺序排列):汇贤智库政策主任江皓明先生、香港青年协会总干事何永昌先生、一国两制青年论坛召集人何建宗先生、智能圈KREIS AI联合创办人李澄幸先生、R-Guardian联合创办人郭玮强先生、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博士生陈天虹先生、学友社执行总监陈凯茵女士、团结香港基金研究员曾圣宇先生、香港政策研究所研究员冯智政先生、友邦保险分区经理黄俊杰先生、文化同行代表杨雪盈女士、MioTech妙盈科技商务运营副总裁叶曦勤先生、赫沫法式甜品创办人刘倩莹女士、香港工会联合会权益委员会副主任邓家彪先生,以及香港基督教女青年会女声旧生会前主席罗凯薇女士。
透过举办论坛,香港亚太研究所希望持份者共同讨论推动及支援香港青年到内地发展的政策建议,协助香港青年把握「中国机遇」,到内地升学,就业或创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