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大新聞中心

2013年1月30日

中大香港亚太研究所民调:施政报告房屋政策 未解房屋不足困忧

2013年1月30日
分享
列印

施政报告发表之前,包括香港亚太研究所在内的多项调查均显示,房屋问题乃普罗市民最关注,并认为最应急切处理的问题。梁振英在首份施政报告中亦将之形容为「重中之重」,花费大量篇幅阐述,惟香港中文大学(中大)香港亚太研究所的一项调查却发现,稍多于一半的市民相信,施政报告中提出的无论是公屋或居屋建造数目,皆不能解决基层及合资格购买居屋市民的住屋问题。施政报告虽提出了多项增加房屋土地供应的措施,但认为该等措施未能解决短中期及长远土地供应的市民比例,都较认为可以的多,间接反映了市民对梁振英房屋政策的信心不足。

香港亚太研究所在上星期进行了一项电话调查,成功访问了781名18岁或以上的香港市民,探讨他们对施政报告中多种房屋政策措施的看法。在公屋供应方面,施政报告提出在2013至2017年每年约供应一万五千个单位,到2018至2020年每年增加至二万个,调查结果显示,51.2%的受访者认为这个建屋数量并不能够解决基层市民的住屋问题,表示可以的只有15.6%,29.6%则回答「一半半」(见附表一);同时,39.7%的受访者表示,没信心政府可以达到这个建造公屋目标,表示有信心的仅有20.7%,而表示「一半半」的则有37.0%(见附表二)。在居屋供应方面,施政报告提到,2013至2017年每年约提供一千个单位,到2018至2020年每年约增加至五千个,可是,调查结果却表明,56.0%的受访者认为,这个居屋建造数量并不能解决合资格购买居屋市民的住屋问题,表示可以的仅有12.2%,而表示「一半半」的则有28.3%(见附表一);同样地,表示有信心政府能达致居屋建屋目标的受访者亦较少,只有22.2%,没信心的则有33.5%,回答「一半半」的则最多,有41.9%(见附表二)。

调查亦显示,在土地供应问题上,较多受访者怀疑施政报告中相关措施解决问题的可能性,对政府能否落实这些措施的信心亦不大。施政报告提出,将政府及社区用地、绿化地带、工业用地改变为住宅用地,以及提高房屋发展密度等,以增加短中期房屋土地供应,不过,调查结果却显示,约一半(49.9%)受访者指出,这些措施并不能解决短中期房屋土地供应不足的问题,认为可以的只有16.4%(见附表一)。此外,有信心政府能落实这些措施的受访者亦比没信心的少,仅有14.9%,相反,没信心的则占39.0%,而表示「一半半」的有42.7%(见附表二)。在长远房屋土地供应方面,施政报告提出开发新发展区、扩充新市镇、在维港以外填海等,惟认为这些措施不能解决长远房屋土地供应不足问题的受访者亦是较多,有36.6%,认为可以的则有23.9%,另有36.1%表示「一半半」(见附表一)。同样地,没信心政府能落实这些措施的受访者亦是较有信心的多,占39.6%,有信心的仅有16.1%,而表示「一半半」的则有41.0%(见附表二)。

该研究所研究人员认为,导致当前香港房屋问题极为严重的成因根深蒂固,房屋乃至土地供应政策其实涉及巨大利益,关系错综复杂,过去一直难以解决,现在要处理亦非一时三刻能见成效,加上梁振英民望不高,施政阻力重重,市民对其施政信心不大,自不待言。由是之故,特首在施政报告中虽在这问题上着力不少,尤其提出要在未来加大房屋及土地的供应,政策聚焦虽然尚算正确,但却未能给予市民信心,这一方面反映了特首支持度的不足,另方面亦说明了民众明白到房屋问题的错综复杂,可见特首在首份施政报告中希望藉重点出击,解决房屋问题以挽回市民信心的举动,现时看来未能如愿以偿。

是次调查于2013年1月19日至21日晚上进行,成功回应率为45.7%,若以781个成功样本数推算,百分比变项的抽样误差约在正或负3.51%以内(可信度设于95%)。

中大香港亚太研究所电话调查研究室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