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大新聞中心
中大生物系「降魔伏妖之无间道行动」研究 防治植物杀手薇甘菊
薇甘菊是入侵藤本害草,原产地是中南美洲,现已在香港、华南、亚洲热带地区、南太平洋群岛、澳洲、以及非洲马达加斯加等地广泛分布。薇甘菊适应力强,生长迅速,能攀爬到树顶,覆盖树冠,令树木无法进行光合作用而窒碍生长,甚至死亡。薇甘菊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列入全球100种最具危害力的入侵物种,并被业界称为植物杀手。
自70年代开始,多国的专家一直努力寻找清除薇甘菊的策略和办法,包括将薇甘菊在中南美洲的天敌引进到马来西亚及所罗门群岛,但该种昆虫在该两处地区完全不能落户,无法发挥效用;至今除了用人手清除和喷洒除莠剂外,一直未能找到彻底清除薇甘菊的方法。
薇甘菊在香港没有天敌,现已蔓延至一些重要的生态栖息地,如湿地、鹭鸟林和风水林等,严重影响本地的生态平衡。虽然政府有关部门、学术和民间团体积极关注薇甘菊的问题,并不时在受影响的地方进行清除工作,但传统的人手清除方法只能局部控制薇甘菊的生长,未能有效解决薇甘菊蔓延的问题,反而由于在清除时,加剧对生态环境的干扰,往往更助长薇甘菊的扩张。
香港中文大学(中大)生物系毕培曦教授二十多年前已开始对薇甘菊进行研究,并邀请广州中山大学生物系胡玉佳教授来港协助研究薇甘菊的生命周期及生殖习性,开中国研究薇甘菊的先河。二十年来,他利用盐水在红树林地区对抗薇甘菊,又发现薇甘菊所含的成分有轻度抗病毒功能。
自2007年起,毕教授更与渔农自然护理署(渔护署)合作,研究防治薇甘菊的办法。他的研究小组尝试利用寄生植物菟丝子来清除薇甘菊,其依据是从80年代开始,香港已有记录,观察到菟丝子较常以薇甘菊作为寄主,令薇甘菊受感染的部位枯死;近期广东一带亦有同样报道。由于菟丝子是寄生植物,亦属一种害草,所以小组将是项研究命名为「无间道行动」。
两年来,除了在野外多处调查和观察菟丝子感染薇甘菊的习性外,更在渔护署大棠苗圃及中大温室进行实验,初步结果发现这种以毒攻毒的方法有一定的成效,一方面明显消耗薇甘菊的生物量,又减低它开花的能力,而且往往有利促进其他植物生长以填补清除薇甘菊后腾出的空间,减低薇甘菊复苏的机会。自去年八月开始,研究小组更挑选在中大附近的丫洲作为测试场地,而香港电台则获邀自去年八月至今年二月追踪拍摄有关实验和收录菟丝子清除薇甘菊的进程,有关的实况将安排在「铿锵集」中报道。
毕教授表示下一步将继续与渔护署合作,通过该署的野外工作人员,在其护理的区域内进行中期测试,进一步评估菟丝子的功效和安全性。同时亦会考虑测试金灯藤等大型的菟丝子品种,以比较其对清除薇甘菊的效用。而丫洲将维持作为研究对抗薇甘菊的实验基地。
另一方面,毕教授强调菟丝子并未能完全灭除薇甘菊,只是在降魔伏妖的战斗中,被采用以破坏及牵制薇甘菊的扩张势头,并透过抑压薇甘菊的开花量以减低其繁殖能力,削弱其后援兵力。面对清剿薇甘菊的挑战,毕教授的研究小组将会继续努力发挥创意,以新思维对抗薇甘菊。由于任务艰巨而漫长,毕教授希望能筹募更多经费,并成立对抗薇甘菊的研究基金,引发更广泛的关注,以持续有关研究,协助解除薇甘菊的威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