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

王泽森 – 新法书院语文教育访问教授公开讲座毕鹗教授以英语主讲「汉字构形探奇」

分享
列印
日期:

2014年9月23日

時間:

下午四时三十分

地點:

香港中文大学李兆基楼地下高层四号演讲厅

講者簡歷:

毕鹗教授曾在法兰克福、沈阳、长春、莫斯科的大学修读汉学、斯拉夫研究、印欧和比较语言学及社会学,并于一九九七年在法兰克福歌德大学取得汉学博士。他先后在莱登和乌普萨拉的研究所工作,并曾在波鸿鲁尔大学担任大学讲师,目前为苏黎世大学传统中国讲席教授。他是欧洲汉学学会、瑞士亚洲学会、纪念李方桂先生中国语言学研究学会的执行委员会成员,亦曾担任欧洲汉语语言学学会会长四年。毕鹗教授的研究领域包括上古汉语的音系学、词法学、语源学、文字学、汉藏语言学、上中古汉语的外来接触、汉语言文字学史、历史语言学的认识论基础、先秦考古和历史、早期汉语史学、梵汉翻译和词典学等。他曾在众多学术期刊、专书,包括 Sinica Leidensia, Bochumer Jahrbuch zur Ostasienforschung, Asiatische Studien, Historiography East and West, Journal of Chinese Philosophy 等发表论文。毕鹗教授在二零零八年的专着 (Reimende Bronzeinschriften und die Entstehung der chinesischen Endreimdichtung) 探讨青铜铭文的押韵情况和汉语诗歌押行尾韵的来源,他在二零零五年也合着出版了古典汉语的教科书 Antikchinesisch – Ein Lehrbuch in drei Teilen,目前正着手完成新的研究着作以及上海博物馆藏竹书《昭王毁室》的编辑和翻译工作。

查詢:

3943-8893

講座摘要:

西方文献的流行说法常把汉字描绘成深邃复杂、自成一格,海内外的汉学着述则一般仍以《说文》以来的六书作为字形分析的依据。这些普及于西方的论点始见于十六世纪传教士对汉语的研评,或然全盘误解了汉字的复杂性,而东汉的六书理论以及大部份的后续研究混淆功能与结构、主位与客位观点,亦为人所知。结果是,非主流的造字原则遭到忽视,这些原则看似奇特,却是汉语书写史中反覆出现的现象。

本讲座集中讨论这些处于边缘地位的字形结构,通过其他远古的复杂语素文字系统,展示诸如埃及、赫梯、苏马尔等的文字用例作比较,并就着与汉语有密切接触关系的汉字圈语素文字(如汉字形苗文、汉字形越南文、彝文等),探讨当中平行和残留的同类字形结构,将汉字系统似虚如真的复杂性,纳入类型学的视野之内,附以新近有关汉字处理的心理语言学研究成果为证。来自边缘的「一瞥」有助解答若干存在多年的问题:主流汉字何以「没能够」发展成音节或更小单位的文字?谈及文字的奇特性时,对习得与表现再加以区分,如何有助梳理这个概念背后的复杂因素?本讲座将探讨这些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