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

中华货殖论坛2013-14度生济世:从原籍大归看香港与全球华人慈善网络

分享
列印
日期:

2014年3月17日

時間:

下午7时至8时30分

地點:

香港铜锣湾高士威道66号香港中央图书馆地下演讲厅

講者:

叶汉明教授香港中文大学历史系教授兼系主任

講者簡歷:

美国加州大学博士,香港中文大学历史系教授兼系主任。其研究范围包括中国近现代社会经济史、地方史、华侨史、香港与国内及海外关系、女性/性别史等;曾就慈善活动与殖民主义、香港早期的保良事业、慈善活动与全球华人网络、跨国慈善与华人原籍安葬、香港与粤、港、北美间的慈善网络、早期美、加华侨的原籍安葬、原籍安葬与海外华人会馆、东华义庄与东华义庄档案等课题发表研究报告;除学术论文外,着有《主体的追寻:中国妇女史研究析论》、《社会史与中国妇女研究》、《口述史的性别维度》、《东华义庄与寰球慈善网络:档案文献资料的印证与启示》等书,并为《全球化与性别:全球经济重组对中国和东南亚女性的意义》的编者,及《点石斋画报通检》、《性别学与妇女研究:华人社会的探索》、《性别觉醒 : 两岸三地社会性别研究》、Women in China: Bibliography of Available English Language Materials 和 Tung Chung before and after the New Airport: An Ethnographic and Historical Study of a Community in Hong Kong 的合编者。

報名:

免费入场,敬请预留座位出席,报名方法如下:
– 网上登记 http://www.history.cuhk.edu.hk/Event/2014_HBC/
– 电话留座 (852) 3943 7119 / (852) 3943 8541

查詢:

(852) 3943 7119 / (852) 3943 8541

講座摘要:

助葬原是中国传统善举要项,但二十世纪上半期世界各地华人原籍安葬的安排,却既与传统有关,也有现代元素;而海外华人归葬故土的要求,除了民间信仰、习俗、思家怀乡之情以外,还因华侨在侨居地所受待遇的影响竟及于其身后事。早年在侨居地辞世的先侨,身后仍受歧视,难觅久安良墓,恐成孤魂野鬼,故都盼望终能归葬故乡祖坟山地,接受家人祭祀,以止息安所,落叶归根。大归于原籍的传统随着十九世纪末华人的大量出国逐渐形成,而这种传统的维持,端赖香港在以后长达大半个世纪的岁月里所扮演的基要中介角色。截至上世纪五十年代原籍安葬因中国大陆受禁运影响而中止,香港一直接收自海外运回的先侨棺骨。与大陆毗邻的地利之便,以及开埠后成为亚洲主要商埠和国际贸易重镇的发展,促进了香港的交通运输业和法律制度的现代化。香港的东华义庄就在联系海内外慈善团体、每年自海外运送数以千计棺柩及骨殖回乡的工作上发挥了关键的作用。 这个以香港为枢纽的全球华人原籍归葬网络,也是个全球华人慈善网络。死生大事也,度生亦同度死,对离家背乡、生孤死独的至大之苦行至大之善,堪称慈善的极致表现。这种泽及四方的济世善举也被视为一种不可思议的现象,其在全球华人世界中的运作机制及其历史意义,仍有待细究。香港所发挥的中介作用,尤不容忽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