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者讲座系列讲者: 杨宜音教授
2015年3月19日
上午十时至十一时
郑裕彤楼LT6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社会心理学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社会心理学会前任会长(2010-2014)。主要致力于华人社会心理学和社会变迁社会心理学的研究。 1978年3月-1982年1月在北京经济学院经济系学习,并获得经济学学士学位;1986年9月-1989年7月在北京师范大学心理系学习,并获得教育学硕士学位;1995年9月-1998年7月,在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社会学系学习,并获得社会学博士学位。博士论文由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社会学系陆学艺教授和香港大学心理系杨中芳博士联合指导。自1982年至1992年曾在北京经济学院任教7年,1992年5月进入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社会心理学研究室,工作至今。 研究兴趣主要集中在华人的群己关系的文化心理机制、中国大陆社会转型时期的社会心态的测量及心理机制。 先后承担了中央交办课题、国家重点社科基金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中国社科院重大课题,以及北京市、杭州市等国家部委、地方政府委托的课题。到目前在已在《中国社会科学》、《社会学研究》、《心理学报》、《本土心理学研究》等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70多篇,合著3部。
学术交流处(国内事务)
3943 8725
社会心态(social mentality)是社会心理学最为宏观分析水准的研究物件,它指一段时间内弥散在整个社会或社会群体/类别中的宏观社会心境状态,是整个社会的情绪基调、社会共识和社会价值观的总和。社会心态透过整个社会的流行、时尚、舆论和社会成员的社会生活感受、对未来的信心、社会动机、社会情绪等藉以表现,与主流意识形态相互作用,通过社会认同、情绪感染、去个性化等机制,对于社会行为者形成模糊的、潜在的和情绪性的影响。它来自社会个体心态的同质性,却不等同于个体心态的简单加总,而是新生成的、具有本身特质和功能的心理现象,反映了个人与社会之间相互建构而形成的最为宏观的心理关系。 经过多年探索,社会心态研究已经初步完成了概念界定、理论分析框架、指标体系建立和测量工具发展的工作,进入心理机制的探讨。本讲座将全面介绍社会心态研究的主要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