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

抗日战争时期根据地民主政治模式的再阐释

分享
列印
日期:

2015年8月19日

時間:

12:00-13:30

地點:

香港中文大学田家炳楼八楼,中国研究服务中心

講者:

董 佳 副教授中国人民大学 中共党史系

講者簡歷:

董佳,现任中国人民大学中共党史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历史学博士。目前主要兴趣侧重于中共高层政治人物的个人往来,以及现当代中国政治体制和各种社会机制的形成。先后在《中共党史研究》、《中国经济史研究》、《党史研究与教学》和《中国社会科学报》等报刊发表论文30余篇,出版专著2部,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项,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1项,中国人民大学校内项目1项,参与国家社科重大项目、国家社科重大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等研究项目5项。

報名:

报名或订餐请于每个演讲日上午10:00之前,致电或电邮至中国研究服务中心,谢谢。

查詢:

Tel.: (852) 3943-8763/8765
Email: event@usc.cuhk.edu.hk

活動概覽:

語言:普通話
費用:餐費港幣20元;不訂餐者免費

講座摘要:

1927年国共合作破裂后,国共双方对于建构一个新中国的基点有著完全不同的理解。当国民党人把建构现代中国的希望寄托于发展现代都市时,中共却渗入乡村,其领导的根据地政权在偏僻落后的传统乡村逐渐站稳脚跟,不断扩大。抗战爆发后,中共迅速调整革命策略,提出了新的民主主张,一个类似于西方代议制的政治运作方式在边区建立。事实上这种模式虽未完全解决党政不分、以党代政的问题,但抚今追昔,笔者以为其重要的政治和历史意义主要有三:(1)这种新政治模式的兴起,使得清末以降,特别是民初以来的现代民主宪政国家的努力方向为之一变,政党与政党之间、政党与社会之间逐渐分离的趋向因之逆转。党权更具合法性,获得空前扩张。(2)中共仰仗人口多数的农民支持,率先占领了社会公意的制高点;国民党在民意争取方面则先输一招,实际内战以前已“先天下之亡而亡”。(3)鉴于“人民民主”、“党派协商”的提出和实行,中共实际已提出新的政治运作模式,终于使民国以来始终无法解决的民主政治形式的中国化问题得以破题,并为1949年后中国现代国家建设,特别是政治制度建构,打开了一扇通道。

備註:

温馨提示:已订餐者不论有否出席活动,均须缴付餐费。谢谢您的理解和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