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大新聞中心

2020年1月16日

课程改革 ‧ 塑造未来中大及中学校长会公布中学课程改革调查研究

2020年1月16日
分享
列印

(左起)香港中学校长会课程发展小组召集人李雪英校长、中大香港学生能力国际评估中心总监何瑞珠教授,以及香港中学校长会副主席连镇邦校长。

讲者与香港中学校长会成员合照

香港中文大学(中大)香港学生能力国际评估中心(HKCISA中心)及香港中学校长会(校长会)今天(1月16日)公布「课程改革的调查研究——从现在到未来」研究报告结果。调查发现大部分香港教育工作者认为,未来香港中学课程最重要的目标是加强个人转化及变革能力、共通能力,以及生命教育和价值教育。

HKCISA中心及校长会于2019年9月期间,以随机抽样方式,邀请了来自213间中学共183位校长及1,158位教师参与问卷调查,探讨他们对现时中学课程的政策成效、实践及困难的意见,以及他们对未来课程发展的看法。是次发布除总结教育工作者对现有课程的看法及分析其对塑造人才的启示,亦根据教育专业角度对未来课程发展作出建议。

I. 课程改革调查研究结果

1. 加强个人转化、变革及共通能力

逾八成受访教育工作者表示,未来课程最重要的目标是加强个人转化及变革能力(图表1),包括自主行动和承担责任的能力(89.5%表示同意);在不同背景群组中互动,处理矛盾和冲突(85.4%);以及运用多元素养(例如媒体和信息素养、批判性和创新性思维)来解决问题、改善现况(84.0%)。这些能力正是「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所提倡学生迎向未来须拥有的素质。此外,八至九成受访教育工作者表示须加强以下共通能力的发展(图表2):人文素养、尊重及包容多元意见和文化(91.1%)、明辨性思维能力(86.0%)及创造力(83.5%)。

2. 对改善现有课程的意见

为培育具备上列素质的人才,约八成受访教育工作者表示须持续加强价值教育(81.7%)及生命教育(81.0%)(图表3);为设计和实施价值及生命教育课程,须加强以下配套支援,为教师创造空间:增加专业辅助人手(89.8%)、上调班级教师比例(89.4%)及加强教师专业发展(77.1%)(图表4)。

II. 对未来课程的具体建议

1. 课程紧扣国际价值,发展学生软实力

调查研究反映教育工作者普遍认同,香港课程须加强装备学生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这包括转化及变革能力的建立(图表1)、共通能力的发展、包容多元意见胸襟的栽培、处理不同价值观能力的培育(图表2),以及个人价值观的塑造(图表3)。让学生发展软实力,与世界接轨,远比分割式的科目知识传授来得重要。

2. 课程及考评更具弹性,让学生各展所长

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的才能和能力,课程及考评须能提供多元发展机会,以及多元进出教育体系路向,容让不同能力的学生得到公平的学习机会(图表5)。就此,课程及考评制度须更具弹性,而现时高要求、高风险的中学文凭考试更须作出适切调节。

3. 课程发展须超越现有框架,突破创新

新高中课程的实施未能充分兼顾学生的多元性,对有特殊教育需要(SEN)学生和资优学生均照顾不足(图表6)。为弥补课程设计上的不足,老师以小班教学、课程调适等校本政策(图表7),以处理学生学习差异,虽有一定成效,但仍受制于现有课程设计的局限。

面对世界急速发展,中学教育须突破固有框架,重新思考:课程为何要有正规与非正规的分野?会否因应世界发展而有新科目、新重点?学习是否一定要局囿在一所学校内进行?香港教育发展若仍是小修小补,只会令教育质素停滞不前,甚至最终失去竞争能力。

现今国际趋势著重中学生软实力的锻炼、价值观的培养,与问卷调查结果不谋而合,亦是校长会于月前举行的教育论坛2019各讲者的共同期望。可见大部分人心目中的理想教学课程相距并不远,但现实香港正在推行的课程,却是相去甚远。HKCISA中心与校长会衷心盼望香港的中学课程改革,能真正达成「塑造未来」的共同愿景。



(左起)香港中学校长会课程发展小组召集人李雪英校长、中大香港学生能力国际评估中心总监何瑞珠教授,以及香港中学校长会副主席连镇邦校长。

(左起)香港中学校长会课程发展小组召集人李雪英校长、中大香港学生能力国际评估中心总监何瑞珠教授,以及香港中学校长会副主席连镇邦校长。

 

讲者与香港中学校长会成员合照

讲者与香港中学校长会成员合照

 

下载所有相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