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大新聞中心

2015年9月29日

邵逸夫天文学奖得主威廉•伯鲁先生于中大演讲

2015年9月29日
分享
列印

威廉.伯鲁奇先生(Mr. William J Borucki)以「开普勒计划-寻找银河中的外星生命」(Kepler Space Mission: A Step in the Search for Life in our Galaxy)为题演讲。

(左起) 中大物理学系朱明中教授、中大逸夫书院院长陈志辉教授、2015年邵逸夫天文学奖得主威廉.伯鲁奇先生(Mr. William J Borucki)、及邵逸夫奖评审会副主席及理事会理事杨纲凯教授。

威廉.伯鲁奇先生(Mr. William J Borucki)(右)与朱明中教授在问答环节与台下观众交流。

2015年邵逸夫天文学奖得主威廉•伯鲁先生(William J Borucki)上周五(9月25日)亲临香港中文大学(中大)逸夫书院,以「开普勒计划-寻找银河中的外星生命」(Kepler Space Mission: A Step in the Search for Life in our Galaxy)为题演讲,吸引逾500名中大及本地其他大学和中学的师生,以及相关专家学者出席。 

2015年度邵逸夫天文学奖颁予美国宇航局艾姆斯研究中心开普勒计划首席研究员威廉•伯鲁奇 (William J Borucki),以表彰他构思及领导开普勒计划的成就。该计划大大增进了人类对太阳系外行星系及恒星内部的认识。 

开普勒计划旨在运用凌星测光方法去寻找处于可居住地带的系外行星。如果有行星环绕著寄主星运行,而行星走到寄主星与观察者之间的视线上的话,就会阻挡了部份光线。伯鲁奇及其团队运用开普勒太空望远镜侦测到寄主星的亮度呈周期性的变化,从而计算出行星的体积和轨道形状等相关资料。 

威廉•伯鲁奇和奥德丽•萨默斯 (Audrey Summers) 早于1984年已经发表论文,评估以凌星测光法探测太阳系外行星系的可能性。后来,伯鲁奇又花了很长时间说服天文学界及美国宇航局,无须一个大型的太空项目,也可以发现有可能适合生物居住的行星。他在1992年至1998年间提交过的四份建议书均被否决,直至2001年12月他提交第五份建议书,才获通过,编为「第十号发现计划」。该计划由2002年正式展开,开普勒航天飞行器于2009年3月发射。 

开普勒计划推出至今,已经发现了4,600多颗疑似行星,当中逾千颗已获证实为行星,更发现有12颗行星的大小都在地球直径两倍以下,并且同样位于可居住地带。时至今日,已经有1,000多名来自世界各地的科学家参与了分析、阐释及出版开普勒计划的成果。 

威廉•伯鲁奇于1939年在美国芝加哥出生,为美国宇航局开普勒计划首席研究员。1962年于美国威斯康辛大学麦迪逊分校物理学硕士毕业,1982年于美国加州圣荷西州立大学取得气象学硕士学位。从1962年至今一直于美国宇航局艾姆斯研究中心工作,担任太空科学家职务。物理学硕士毕业后,于矽谷之美国宇航局艾姆斯研究中心高超音速自由飞行分部工作,为阿波罗宇航计划研发隔热屏。登月计划成功后,他转往理论研究分部,研究在行星大气内的闪电活动,以及发展数学模型,从而预测氧化氮及氯氟甲烷对地球臭氧层的影响。美国宇航局的开普勒航天飞行器于2009年3月发射,旨在用凌星测光方法去寻找系外行星。 

有关「邵逸夫奖」

「邵逸夫奖」为国际性奖项,得奖人皆活跃于其学术领域,在学术研究、科学研究及应用上有突破性的成果,或对文化艺术有杰出贡献,或在其他领域有卓越之成就。「邵逸夫奖」乃按邵逸夫爵士意愿,于2002年11月成立,2004年颁发首届奖项,现为第十二届。「邵逸夫奖」设有三个奖项,分别为天文学奖、生命科学与医学奖,以及数学科学奖。



威廉.伯鲁奇先生(Mr. William J Borucki)以「开普勒计划-寻找银河中的外星生命」(Kepler Space Mission: A Step in the Search for Life in our Galaxy)为题演讲。

威廉.伯鲁奇先生(Mr. William J Borucki)以「开普勒计划-寻找银河中的外星生命」(Kepler Space Mission: A Step in the Search for Life in our Galaxy)为题演讲。

 

(左起) 中大物理学系朱明中教授、中大逸夫书院院长陈志辉教授、2015年邵逸夫天文学奖得主威廉.伯鲁奇先生(Mr. William J Borucki)、及邵逸夫奖评审会副主席及理事会理事杨纲凯教授。

(左起) 中大物理学系朱明中教授、中大逸夫书院院长陈志辉教授、2015年邵逸夫天文学奖得主威廉.伯鲁奇先生(Mr. William J Borucki)、及邵逸夫奖评审会副主席及理事会理事杨纲凯教授。

 

威廉.伯鲁奇先生(Mr. William J Borucki)(右)与朱明中教授在问答环节与台下观众交流。

威廉.伯鲁奇先生(Mr. William J Borucki)(右)与朱明中教授在问答环节与台下观众交流。

 

下载所有相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