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大新聞中心

2014年8月12日

头颈放射治疗增中风风险中大证实「颈动脉支架成型术」成效显着

2014年8月12日
分享
列印

中大医学院内科及药物治疗学系利国伟脑神经学副教授梁慧康医生(左)和影像及介入放射学系余俊豪教授介绍「颈动脉支架成型术」。

「颈动脉支架置入成型术」是一种影像引导的微创血管重整手术,对治疗「放射治疗引起的颈动脉狭窄」成效显着。

香港中文大学(中大)医学院内科及药物治疗学系与影像及介入放射学系的最新研究发现,鼻咽癌及喉癌人士在接受头颈部位的放射治疗后,会出现较严重的血管病变,亦较大机会有颈动脉完全闭塞的情况,成为中风高危人士。中大研究人员同时利用微创血管重整手术──「颈动脉支架置入成型术」,治疗因放射治疗引起的颈动脉狭窄病人,在所有研究个案中,手术成功率达100%。 

头颈曾受放射治疗人士中风机会极高

鼻咽癌及喉癌是华南地区、香港、台湾常见的癌症。虽然接受放射治疗后的痊愈率颇高,但据临床观察,患者往往在十多年后会出现因放射治疗引起的颈动脉狭窄,引致中风甚至变成永久伤残。 

中大医学院内科及药物治疗学系于2006年至2013年期间,为96名曾患头颈部肿瘤及接受放射治疗后的中风病人,以及115名一般常见患有粥样血管硬化的中风病人,进行了血管造影的对比分析。结果发现放射治疗组的血管纤维化病变部位的范围较弥散,且一半以上出现血管双侧病变,而串联病变和动脉完全闭塞的情况亦较为多见 (见图表一)。 

图表一:

 

因放射治疗引致中风 
(96人)

因粥样血管硬化引致中风 (115人)

血管双侧病变

54%

22%

血管串联病变*

23%

10%

动脉完全闭塞

30%

9%

*血管串联病变: 单一血管头尾均有病变 

中大医学院内科及药物治疗学系利国伟脑神经学副教授梁慧康医生表示:「在我们分析的个案中,曾接受放射治疗的中风病人在发病时,让血流绕过阻塞部位的新生血管(侧枝循环)大多已完全建立,显示脑部缺血严重。因此,侧枝循环代偿失败很可能是诱发放射治疗后闭塞性血管病人中风的原因。」 

新技术治疗「放射治疗引起的颈动脉狭窄」 

医学界一向知道利用「颈动脉内膜切除」外科手术改善「粥样血管硬化」所引起的严重颈动脉狭窄,并能有效地把四年内的中风机会减低15%。然而,由于接受放射治疗后会引起血管壁纤维化、颈动脉狭窄的范围较长、手术后容易再狭窄等问题,此手术并不适用于「因放射治疗引起的颈动脉狭窄」。 

中大医学院影像及介入放射学系自2006年10月至2010年4月期间,为194名患颈动脉狭窄的人士进行非外科的「颈动脉支架置入成型」手术,并临床观察4年。当中包括65个个案由放射治疗引起,129个案因「粥样血管硬化」引起。 

中大医学院影像及介入放射学系余俊豪教授解释,「颈动脉支架置入成型术」是一种影像引导的微创血管重整手术,从血管内把外张性支架铺设于血管内壁,以球囊扩阔狭窄部份,颈部没有切割伤口。此手术在治疗「放射治疗引起的颈动脉狭窄」成效显着。在65个「放射治疗引起的颈动脉狭窄」的个案中,手术成功率高达100%,每年中风的风险减低至1.2%。在安全性方面,手术后并发症(死亡或中风)的风险只有1.5%。「颈动脉支架置入成型术」在治疗因「粥样血管硬化」而引起的颈动脉狭窄亦有同样效果(见图表二)。 

图表二:

 

因放射治疗引起的颈动脉狭窄 (65人)

因粥样血管硬化引起的颈动脉狭窄 (129人)

手术成功率

100%

100%

每年中风风险

1.2%

1.2%

手术后并发症

1.5%

1.6%

总结 

中大建议曾接受头颈部位放射治疗的鼻咽癌及喉癌患者,在五年的康复期后仍需按时覆诊,进行颈动脉超声波检查,以及早诊断和治疗因放射治疗引起的颈动脉狭窄,减低中风机会。



中大医学院内科及药物治疗学系利国伟脑神经学副教授梁慧康医生(左)和影像及介入放射学系余俊豪教授介绍「颈动脉支架成型术」。

中大医学院内科及药物治疗学系利国伟脑神经学副教授梁慧康医生(左)和影像及介入放射学系余俊豪教授介绍「颈动脉支架成型术」。

 

「颈动脉支架置入成型术」是一种影像引导的微创血管重整手术,对治疗「放射治疗引起的颈动脉狭窄」成效显着。

「颈动脉支架置入成型术」是一种影像引导的微创血管重整手术,对治疗「放射治疗引起的颈动脉狭窄」成效显着。

 

下载所有相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