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大新聞中心

2013年12月15日

中大公布香港市民运动模式与情绪病风险研究揭示身心运动有助减低情绪病风险

2013年12月15日
分享
列印

(左起)中大一级物理治疗师余美莉女士、中大精神科学系李诚教授及中大陈慧慧基金身心认知运动中心主任林翠华教授发布最新调查结果发现定期进行身心运动能有助减低情绪病风险。

近年西方研究显示,运动除了强身健体,更可促进情绪健康,有助改善常见的精神健康问题,如焦虑症及抑郁症。鉴于香港缺乏有关运动模式与情绪健康的大型社区研究,香港中文大学(中大)医学院陈慧慧基金身心认知运动中心早前进行了一项大规模的电话调查,研究香港市民的运动模式、习惯及其与情绪病的关系。研究结果发现定期进行身心运动,如太极、气功和瑜伽,能有助减低情绪病风险。

中大医学院陈慧慧基金身心认知运动中心委托中大传播与民意调查中心,于2013年5月至7月进行电话调查,以随机抽样方式,访问了2,744位18至75岁的香港市民,研究不同运动模式与情绪困扰指数及情绪病风险的关系。调查结果显示,只有一半受访者(50%)作定期运动 (每星期运动最少两次,每次维持30分钟或以上),6.4%的受访者完全没有或甚少运动。研究亦指出受访者选择的运动受性别、年龄及教育程度影响。

研究人员以国际标准 – K6情绪病风险指数,评估受访者患上情绪病的风险。结果发现,不定期运动和不运动的受访者患上情绪病的风险为6.5%及13.7%,比定期运动的受访者患情绪病的风险(3.7%)分别高出1.8倍和3.7倍。定期运动少于一年的受访者患上情绪病的风险(7.1%),比定期运动一年或以上的受访者的(4.2%)高出1.7倍。在各项运动中,以身心运动如太极、气功和瑜伽对减低情绪病风险的效果最佳,参与此类运动的人士只有4%属高风险类别,相对于只进行带氧运动和步行运动高情绪病风险人士(分别为4.8%和6.2%)为低。可见步行运动虽然对身体健康有益,对促进精神健康的效果却不甚明显。调查结果说明持之以恒的定期运动,能有助促进情绪健康,当中以身心运动结合带氧运动最为有效。

中大陈慧慧基金身心认知运动中心主任林翠华教授表示:「是次调查结果令人鼓舞,不但有助我们确定运动与情绪健康的关系,亦为香港未来的公共教育和研究提供一个重要方向。」林教授指出非所有受情绪困扰的人士都需要或能适应一般的药物或心理治疗,陈慧慧基金身心认知运动中心正展开多项研究,进一步探讨运动与情绪健康的关系,可望日后将「运动治疗」发展成为预防情绪病和帮助情绪病患者康复的一种重要辅助治疗。如欲知道更多有关陈慧慧基金身心认知运动中心的资讯,请浏览网页:http://cwwpmex.med.cuhk.edu.hk



(左起)中大一级物理治疗师余美莉女士、中大精神科学系李诚教授及中大陈慧慧基金身心认知运动中心主任林翠华教授发布最新调查结果发现定期进行身心运动能有助减低情绪病风险。

(左起)中大一级物理治疗师余美莉女士、中大精神科学系李诚教授及中大陈慧慧基金身心认知运动中心主任林翠华教授发布最新调查结果发现定期进行身心运动能有助减低情绪病风险。

 

下载所有相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