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大新聞中心
青年慈善家捐助千万予中大发展通识教育 郑承峰通识教育研究中心揭幕
香港中文大学(中大)「通识教育基础课程」蒙青年慈善家郑承峰先生慷慨捐助港币一千万元作课程发展之用。为志郑氏的厚爱支持,中大将通识教育研究中心正式命名为「郑承峰通识教育研究中心」。捐赠仪式暨郑承峰通识教育研究中心揭幕典礼于上周五(3月25日)举行,主礼嘉宾包括郑应炎夫人、郑承隆博士、郑承峰先生、中大前校长兼社会学荣休讲座教授金耀基教授、中大校长沈祖尧教授,以及大学通识教育主任兼郑承峰通识教育研究中心主任张灿辉教授。金耀基教授于典礼上作主题演讲,讨论研读经典的现代意义及人文教育的重要性。
郑氏家族多年来鼎力支持中大发展通识教育与人文学科,郑承峰先生的父亲郑应炎先生及兄长郑承隆博士早于2005年成立「郑承隆通识教育及哲学研究基金」,透过基金资助中大的哲学及文化发展,致力推动通识教育研究及促进各地通识教育的交流,成果丰硕。
郑承峰先生于2007年修毕中大哲学文学硕士课程,他认为中大拥有优良的人文传统,而人文素质的培养正是大学教育的灵魂所在。郑氏表示,中大校长沈祖尧教授自上任以来一直强调通识教育及人文学科的重要,他甚感鼓舞,希望透过是次捐款对沈校长的教育理念表示支持。「中大通识教育源远流长,成绩有目共睹。我期望是次捐款能起带头作用,鼓励社会人士慷慨资助通识教育及人文学科的发展。」
校长沈祖尧教授对郑承峰先生及其家人的支持深表感激,他表示:「郑氏家族的慷慨捐款是对中大人文传统及通识教育传统的肯定,而郑承峰先生大力支持的『通识教育基础课程』,透过小班读经典的形式,启发学生讨论重大的价值课题,证明我们希望以教育塑造生命的『育人』理念,得到社会人士的支持。」
中大通识教育基础课程简介
「通识教育基础课程」是以小班授课的经典导读课程,是四年新学制下所有中大一年级本科生的必修科目。课程分为「与人文对话」和「与自然对话」两个必修科,学生透过阅读不同文化、不同年代的经典名着,讨论人类社会切身的大问题。
写给当代的经典
中大大学通识教育副主任兼通识教育基础课程主任梁美仪教授表示,很多人以为读经典是要学生接受前人的看法,但其实课程的目标,恰恰是培养学生的批判思考及扩阔他们的眼界:「两科必修科共二十二篇经典的节录,每个『权威』对甚么是人性、甚么是真理、怎样的人生与怎样的社会才算美好,都有不同的说法。同学必须与这些不同的思想直接对话,从原文探索自己是否同意这些看法,不必人云亦云。」
经典的现代意义亦不容忽视。梁教授表示,最近「与自然对话」的学生读到着名生物学家及环保推动者Rachel Carson的名着《寂静的春天》(Silent Spring),刚巧日本发生核辐射危机问题,学生即反思到人类试图操纵大自然的结果及知识如何改变生命的问题。一位同学在每周短文中指出:「卡逊的文章更令我震撼的一点,在于有些人其实并不是完全不知道后果,却是明知故犯,漠视了对详情一无所知的大多数人的利益。就算部分人知道后果、或身受其影响,却无力去阻止,因为决定权并不在他们手上。」
来自北京的文科基础班一年级生封晨则引王羲之《兰亭集序》说:「『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课程选的经典正带给我们这种感觉。有时候当局者迷,阅读前人的想法,反而更可启发我们思考现代。」
小班讨论大问题 引发火花
「通识教育基础课程」以小班形式(每班不多于二十五人)讨论重大的价值问题,对一年级同学从中学过渡到大学生活甚为重要。
来自广州的商科基础课程一年级生陈灵欣说:「我们住宿舍,平常见面都只是问问对方今天煮甚么,根本没有机会深度交流。这个课程让我们讨论一些价值问题,在小班的环境下,我们内地生与本地生才知道大家价值观的异同。这种冲击让我们很有新的启发。」她认为这个课程提供了平台让大家可以一起诚恳讨论。
阿里士多德与孔子已经老掉牙?正修读「与人文对话」的心理系一年级生谢卓杰却指出,课程选取了两人讨论何谓德性与何谓友谊的篇章,观点迥异,给同学亦引来很大冲击。「我们平时很少会这样全面去思考何谓友谊的问题,而且一个人的想像有限。在这个课程中,我们由不同的经典文章刺激我们讨论,开阔了眼光,然后在班上有其他同学一起脑震荡,激起不少火花。」
训练读写讨论能力 扩阔视野胸襟 为大学学习打好基础
谢同学亦指出,课程涵盖范围广泛,有助一年级同学发掘兴趣:「始终我们主修的只是一门学科,若果没有这个基础课程,我们就不知道知识的追求有很多不同的可能性。」
通识教育基础课程亦着重训练读写及讨论能力。不少同学都表示,课程对学生要求甚高,有助训练他们往后自主学习的能力。封同学说:「就像训练运动员一样,我们一入学,课程就要求我们深度阅读及每周写作,往后我们修读其他科目就轻松多了。」她表示,老师都很用心批改功课,提供很多个别指导,是课程成功的一个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