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大新聞中心
中大微创介入治疗心房间隔缺损的最新发展
初生婴儿约有1%患有先天性心脏病。随着医疗科技的进步,其中85%的病童能存活到成年,而心房间隔缺损(俗称心漏)是成人最为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疾病。正常人的心脏有四间房间,心脏上半部分分为左右心房,由“心房间隔”的肌肉组织把它们完全隔开。当心房间隔出现缺口时,就会形成心房间隔缺损,部分左心房的血液会经缺损位置流往右心房,再经右心房进入肺部,令肺部充血,引致肺压升高及加重心脏负担。如不及早治疗,会引致心衰竭(右边心脏肌肉受损)、肺动脉高血压(肺动脉压力过高)、心律不整(心脏跳动不正常)及增加中风的风险等并发症。最常见的症状是出现呼吸困难、容易疲劳与心悸。
外科手术一直是治疗心房间隔缺损的方法,患者需要进行全身麻醉及开胸手术。随着医学进步,介入治疗已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大部分患者仅需局部麻醉,在X光造影和心脏超声波监察下,在患者大腿旁边的腹股沟静脉插入间隔堵塞器和连接的导管,然后利用导管将堵塞器引导至心房,并置入堵塞器以填补缺损部分。治疗后,心脏细胞便会在堵塞器周围增生组织,并把缺损部分自然闭合。介入治疗只需局部麻醉,创伤较低,康复快,不会留下因开胸手术造成的永久伤痕。
由2005年开始,香港中文大学(中大)内科及药物治疗学系心脏科、心脑血管医学研究所余卓文教授和林逸贤教授,以及威尔斯亲王医院的医疗专家共同策划了心房间隔缺损的诊治服务。患者需在综合先天性心脏科诊所接受儿科或成人心脏科医生临床评估和进行超声波心电图检测。患有先天性心脏病的孕妇,则会经由心脏科医生、妇产科医生和麻醉师的综合评估及治疗下,把怀孕风险降到最低。另外,威尔斯亲王医院在香港率先引入崭新的超声波技术包括心脏内超声波及实时三维经食道超声波,有助医生详细及准确地评估疾病风险,掌握患者心脏的结构和功能,大大增加手术的安全性和成功率。过去五年,共有75名心房间隔缺损的患者在威尔斯亲王医院接受介入治疗,其中只有3名患者需进行传统外科手术。
从2005年1月至2010年9月期间,中大已为76名心房间隔缺损患者置入堵塞器,年龄介乎于14-85岁,平均年龄为46岁,女性患者为71%。当中有75名患者治疗成功,并没有死亡个案,成功率高达98.7%。其中47%(35名患者)患有严重肺动脉高血压,28%(21名)患者有较大或多个心房间隔缺损。患者置入堵塞器的平均大小为直径22±7 毫米,治疗时间平均大约为79±37分钟,一般只需住院2天。在平均六个月的跟进治疗期间,93%(70名)患者的右心房大小已恢复正常,91%患者的症状得以改善。
总括而言,介入治疗为心房间隔缺损患者提供了低创伤、安全而有效的治疗方案,更可避免外科手术带来的风险及心房间隔缺损并发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