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大新聞中心

2010年9月16日

中大引入最新「脉冲胃动力调整器」以助糖尿肥胖症患者

2010年9月16日
分享
列印

(左起) 中大医学院内科及药物治疗学系副教授江碧珊副教授、中大医学院内科及药物治疗学系教授陈重娥教授、中大医学院外科学系上消化道外科主任吴国伟教授、中大医学院外科学系名誉临床副教授黄健鸿医生及中大医学院内科及药物治疗学系名誉临床导师吴韵诗医生共同发布研究成果

糖尿病患者陈先生展示崭新外科装置「脉冲胃动力调整器」,有助改善患者的血糖控制

随着本港及内地经济快速增长,现代人饮食不均、多坐少动等不良的生活习惯衍生了肥胖症及相关的疾病,为社会造成一个沉重的健康问题。基于糖尿病和肥胖症有着密切关系,医学界出现了一个新名词:糖尿肥胖症(简称糖胖症)。据统计,本港约有13%的人口耐糖功能不正常,而就香港中文大学(中大)丘中杰糖尿病检测中心之数据显示,约一半到诊所接受普查的高危病人有前糖尿或糖尿病现象,其体重质量指标更为最重要的风险因素。如果血糖控制不好,病人便有机会出现肾衰竭、冠心病、中风及视力衰退等并发症。

除透过改变生活模式及控制饮食的方法外,二型糖尿病的病人通常都需要服用糖尿药物来控制血糖或需要接受胰岛素注射治疗。但胰岛素注射治疗有可能引至血糖过低及体重增加等副作用,并导致生活不便。

对于患有病态肥胖(体重质量指标大过35kg/m2)并同时患有二型糖尿病的病人,减重外科手术(如胃绕道、袖状缩胃或束胃带手术)是最有效控制血糖的方法。中大外科学系于过去八年间,为38名糖尿病患者进行减重外科手术,当中约三份之二的病人糖尿病得到明显改善,其中约有一半患者甚至无需服用口服糖尿药。可是,传统的减重外科手术虽然有效,但现时只适用于病态肥胖的病人。因此,为针对一些中度肥胖(体重质量指标介符25至35kg/m2)的二型糖尿病病人,中大决定引入一种手术风险较低及手术后较少不适的崭新外科装置「脉冲胃动力调整器」,以改善患者的血糖控制。

「脉冲胃动力调整器」是一种先进的植入式仪器,在概念上有如心脏起搏器,透过腹腔镜手术将仪器植入体内,利用脉冲电流刺激胃部肌肉。当病人进食时,透过脉冲电流增强胃部肌肉活动,从而激活特别的神经反应及激素分泌。这刺激能使病人很有吃饱的感觉,令食量减少。其结果是能改善血糖水平,伴随着的是减轻体重,降低血压和缩减腰围。

自今年二月起,中大外科学系与内科及药物治疗学系开始进行一项以「脉冲胃动力调整器」治疗血糖难控之二型糖尿病研究,目的是探讨及比较「脉冲胃动力调整器」与传统胰岛素治疗的利弊。至今先后有四名患有中度肥胖(平均体重88公斤,体重质量指标31kg/m2)而原本需要胰岛素注射治疗的二型糖尿病患者,于威尔斯亲王医院接受植入「脉冲胃动力调整器」之腹腔镜手术。所有病人术后康复良好,平均三日后出院。他们都感到较快饱肚及食量减少,而在无需胰岛素治疗下,其糖尿病于术后也有明显改善,糖化血红蛋白于首三个月期间平均降低1.5% (由9.3% 降至7.9%)。而且其体重、腰围、血压及脂肪比例于术后都有降低。此项研究仍在进行之中,现希望招募更多合适的中度肥胖糖尿病患者(体重质量指标介符25至35kg/m2及患有两年以上之糖尿病患者,于没有胰岛素治疗下持续有血糖难控问题的人仕)参加此项研究,从而与胰岛素注射治疗的效用作更深入及长久的比较,以奠定「脉冲胃动力调整器」为治疗血糖难控之二型糖尿病的另类选择。

有关此项研究之详情,请于办公时间内致电2632 2956查询。



(左起) 中大医学院内科及药物治疗学系副教授江碧珊副教授、中大医学院内科及药物治疗学系教授陈重娥教授、中大医学院外科学系上消化道外科主任吴国伟教授、中大医学院外科学系名誉临床副教授黄健鸿医生及中大医学院内科及药物治疗学系名誉临床导师吴韵诗医生共同发布研究成果

(左起) 中大医学院内科及药物治疗学系副教授江碧珊副教授、中大医学院内科及药物治疗学系教授陈重娥教授、中大医学院外科学系上消化道外科主任吴国伟教授、中大医学院外科学系名誉临床副教授黄健鸿医生及中大医学院内科及药物治疗学系名誉临床导师吴韵诗医生共同发布研究成果

 

糖尿病患者陈先生展示崭新外科装置「脉冲胃动力调整器」,有助改善患者的血糖控制

糖尿病患者陈先生展示崭新外科装置「脉冲胃动力调整器」,有助改善患者的血糖控制

 

下载所有相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