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大新聞中心

2008年2月26日

中大历史系及中华人民共和国上市公司股票第一博物馆首度合办「近代中国证券展览」中国银行(香港)鼎力赞助

2008年2月26日
分享
列印

「近代中国证券展览」资料单张

为了让市民对中国产业发展及晚清民国期间政府的财政面貌有更深入认识,香港中文大学(中大)历史系与中华人民共和国上市公司股票第一博物馆首度合作,筹办了「近代中国证券展览」,将于明天(二月二十七日)至三月四日在香港中央图书馆地下五号展览厅举行,展出约八十件当时的政府债券、已发行及未发行的股票等复制品。是次展览由中国银行(香港)赞助,康乐及文化事务署香港公共图书馆协办。

主办单位于今天(二月二十六日)举行开幕典礼,邀得中国银行(香港)执行董事兼副总裁高迎欣先生、中华人民共和国上市公司股票第一博物馆馆长赵善荣先生、中大署理校长杨纲凯教授、中大校董、资深大律师、展览顾问梁定邦博士,以及中大历史系系主任梁元生教授莅临主礼。

展览分为七个部分,涵盖清代银行股票、清代民用企业股票、清代工商业和地产业股票、清代债券、民国股票、民国债券,以及革命根据地发行的债券。全部展品由赵善荣先生、汪志刚先生、陈伟国先生、王志钢先生、吴知安先生、周子承先生和喻建忠先生提供。

近代中国的现代化与工业化过程,源于清末的「洋务运动」(又称「自强运动」);而近代中国产业的发展与当时政府财政面貌的改变,与此也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在中国,「公司」的概念始自「洋务运动」。中国第一位留美学生容闳回国后,于一八六零年代率先向清政府建议成立船运业公司,并提议透过发行股票向公众筹集资金。虽然当时的总理衙门并未采纳其建议,但却把「公司」、发行股票来集资的现代化的概念带入中国。一八七二年,轮船招商局成立,其股票价值不断上升,引起广泛回响,中国民众逐渐接受这种投资方式。

轮船招商局的董事局成员并非由股东选出,而是由政府委派。这种异于西方民办企业的管理模式,称为「官督商办」。然而,这种管理模式限制了当时中国民营工、商业的发展。直至一八九五年,清廷在甲午战争中败给日本,并签订了《马关条约》。清政府为了抗衡外国在中国的工业发展,开始积极鼓励民办企业,各类型的商号如雨后春笋,不少更成功透过招股发展业务。至此,「官督商办」的管理模式、官僚在工商业上的垄断局面才被打破。

当时,中国的民营企业已具相当规模。在一八九五年以前,中国没有一家私营企业的开业资本超过十万元,但自一八九五至一九零四年间,除了矿务企业以外,已有八十三家企业以超过十万元资本开业。此外,随着清末经济发展,地皮有价,位于交通枢纽的工厂楼房和商住店铺更是奇货可居,从事地产物业租售的商贾便应运而生。这些民营企业,运用了西方企业的管理模式及集资方法,丰富了当时中国产业的营运技巧,也提高了国民对投资的兴趣。

除民营企业透过招股集资外,清政府于一八五零年代开始发行债券,以解决财政上的危机。为了借新债,清政府唯有将工商业上的专利作抵押;清末的铁路国有政策便由此而来。铁路国有政策却又冲击着一八七零年以来中国民众的投资习惯。当持有铁路股票的民众发现新政策令他们的投资血本无归时,便爆发了大规模的保路运动,间接地触发了导致清朝灭亡的辛亥革命。

一九一二年,民国政府成立,为了换取西方各国对新政权的承认,因此继承了清政府签订的所有公债。在公司发展和政府外债相互交织下,塑造了中国在二十世纪前半期的面貌。

是次展览为中华货殖论坛活动之一。本年度的中华货殖论坛由中国银行(香港)赞助,中大历史系、中大亚太工商研究所及康乐及文化事务署香港公共图书馆合办。论坛包括四场以「中国资本市场百年回顾」为主题的公开讲座,分别于本月十九日、二十一日、二十六日及二十八日举行。市民可透过展览与讲座,加深对中国经济历史与发展的认识。

如需查询有关「中华货殖论坛」的详细资料,请浏览香港中文大学历史系网页(www.cuhk.edu.hk/his)。



 

「近代中国证券展览」资料单张

「近代中国证券展览」资料单张

 

下载所有相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