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大新聞中心

2008年12月5日

中文大学陈小章教授获「长江学者成就奖」中大连续三年获此殊荣

2008年12月5日
分享
列印

陈小章教授(左二)获奖后与李嘉诚基金会主席李嘉诚先生(左一)、国务委员刘延东女士(右二)和中大校长刘遵义教授(右一)合照

香港中文大学(中大)医学院李嘉诚生理学讲座教授兼上皮细胞生物学研究中心主任陈小章教授获颁授2007年度「长江学者成就奖」的「生命科学奖」,颁奖典礼于今日(12月5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

陈小章教授为应届获奖的唯一香港学者,连同分别获授2005及2006年度「长江学者成就奖」的逸夫书院院长和内科及药物治疗学系系主任兼讲座教授沈祖尧教授,以及化学病理学讲座教授、李嘉诚医学讲座教授卢煜明教授,中大连续三年获此殊荣,亦为本港唯一有荣膺该奖誉学者任职的大学。

「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由教育部与香港李嘉诚基金会于1998年共同开展,目的为落实科教兴国,延揽海内外精英,以及培养专才,带动国家发展。2005年「长江学者成就奖」更把奖励范围由内地高等院校扩展至港澳地区高等院校和中国科学院所属研究机构。获奖人员遴选条件是:科学道德高尚、50岁以下、主要在自然科学领域取得国际公认领先水平的重大科研成果或者突破性进展的杰出华人学者。

教育部在进行通讯评审的基础上,邀请了两院院士和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知名专家对候选人进行严谨的同行专家会议评审,并经长江学者聘任顾问组专家会议终审评核,选出三位「长江学者成就奖」得主:中大陈小章教授获颁「生命科学奖」、哈尔滨工业大学马军教授获颁「工程科学奖」,以及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江桂斌教授获颁「环境科学奖」。每项奖励为人民币一百万元,奖金由香港李嘉诚基金会全额捐赠。

陈小章教授为上皮细胞相关的跨学科研究权威学者,曾作出多项突破性科学发现,包括:细胞收缩激活的阳离子通道的发现(《科学》Science, 1992)、发现从附睾头部分泌的一个新防御素及其对精子成熟的影响(《科学》Science, 2001及《自然—细胞生物学》Nature Cell Biology, 2004)。她的另一项关于女性不育的突破性研究— 囊性纤维化跨膜电导调节体(CFTR)在生殖及不育中的角色除刊载于《自然—细胞生物学》(Nature Cell Biology, 2003)外,亦获《自然中国》选为来自中国大陆和香港最突出的科学研究成果之一,其开创性发现令人类加深了解上皮组织分泌对人体机能,尤其是对生殖机能的影响,亦对治疗不育及避孕方法带来重要启示。

陈小章教授在上皮细胞生物学方面的贡献,为她带来多个重要奖誉,包括1997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奖,2000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杰出青年研究奖,以及裘槎基金会2007至2008年度「优秀科研者奖」。

陈教授于1983年从美国伊利诺大学香槟分校获得生物工程学理学士,其后于1988年取得生物物理学哲学博士学位。毕业后,陈教授于芝加哥大学担任博士后研究员,并于1993年加入香港中文大学任助理教授。2006年,陈教授晋升为生理学讲座教授。陈小章教授出任多个国际学术期刊编辑委员会委员,并为内地超过十四所大学及研究机构担任客座教授。另外,陈教授也为多个国际基金会,包括世界卫生组织、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及英国、德国、意大利等国的各种基金会,评审研究课题。

陈小章教授表示:「我很高兴获颁此殊荣,但这份荣誉应属于整个研究团队,包括上皮细胞生物学研究中心的全体工作人员和学生,以及我们的多个研究合作伙伴。」

「长江学者奖励计划」通过委任特聘教授和讲座教授,吸引国内青年精英投身高校从事科研和教学,也吸纳香港和海外优秀学者回国工作或为国服务。今届共遴选出107位特聘教授和95位讲座教授,有关高校已与他们签订了聘任合同。其中中大机械与自动化工程学系王钧教授获上海交通大学聘任为讲座教授,进行智能计算研究。

1998年至2008年共有115所高校分八批聘任了905位特聘教授、403位讲座教授,17位优秀学者荣获「长江学者成就奖」。1,308位长江学者特聘教授、讲座教授中,98%具有博士学位;90%以上具有在国外留学或工作的经历;特聘教授上岗平均年龄42岁,讲座教授上岗平均年龄46岁,最年轻者30岁;特聘教授中,直接从海外应聘或近三年回国工作的有259人,讲座教授全部从香港及其他海外应聘。



陈小章教授(左二)获奖后与李嘉诚基金会主席李嘉诚先生(左一)、国务委员刘延东女士(右二)和中大校长刘遵义教授(右一)合照

陈小章教授(左二)获奖后与李嘉诚基金会主席李嘉诚先生(左一)、国务委员刘延东女士(右二)和中大校长刘遵义教授(右一)合照

 

下载所有相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