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大新聞中心

2009年10月11日

配合三三四学制 中大全面革新课程

2009年10月11日
分享
列印

香港中文大学副校长杨纲凯教授(左)和教务长吴树培先生

配合二零一二年推行三三四学制,香港中文大学(中大)将全面革新课程。在新学制下,课程既全面,又灵活丰富。学生须修读的核心课程将大幅提升,加强语文及通识能力;而选择双主修及副修的灵活度也将大大增加。

中大副校长杨纲凯教授表示,中大自1963年创校以来,一直奉行四年学制,至1994年才改行三年制。因此大学对恢复四年学制驾轻就熟,并因应时代转变及社会对大学生的期望而改革课程,他说︰「改革的要义,不独是革新课程,更要反思教学的目的,因此课程将以效果为本,尤其着重培养学生终生学习和自学的能力。」

课程改革

在四年学制下,学生须修毕123学分才可毕业,较现时多修读24分。中大秉承一贯的教育理念,除了培育学生具备渊博的学识和丰富的常识外,对所修的学科应力臻精深,不但要成为专材,也藉此体验认真钻研求索的精神。他们亦应精通中英语文,具备数学能力、分析技巧,以及配合这个年代的资讯科技能力,尤其是终生学习和发展专业的自学能力。在现今社会,终生自学的能力远比在大学学习到的知识更为重要。因此,大学将加强核心课程,由23学分提升至39学分,约为总学分的三分之一,但不会显着增加主科的学分。核心课程包括中文 (6学分)、英文 (9学分)、通识教育 (21学分)、体育 (2学分) 及资讯科技 (1学分)。

中大自创校以来已十分重视通识教育。大学将增设全新的通识教育基础课程,让学生透过阅读经典原着,探索科学与知识世界,并反省理想社会与美好人生。新增的两个通识选修科分别为「经典中的科学:宇宙和生命的探索」和「写给当代的经典:追寻美丽人生与美好社会」,其中涵盖柏拉图、荷马、阿里斯多德及达尔文等传世着作,以及《论语》、《庄子》、《圣经》、《心经》、《古兰经》等宗哲经典。杨教授说︰「这与世界上很多一流大学采用的通识课程相似,真正是结合古今中外、中西合璧。」大学已于上学期推出这两科通识科为先导科目,修读的学生反应非常热烈。

为扩阔学生的跨学科知识,各学院将增设「学院课程」(faculty package),学生必须选读包括非主修的科目。杨教授说︰「新制下,将有多一年的大学教育,提供更大学习空间。因此,选择修读双主修及双副修科目的灵活度亦大增。」

另外,杨教授表示,现时并非所有中大本科生都须要提交毕业论文总结学习经验。为了让学生融会贯通其学习成果,各主修学科将增设总结性科目 (capstone course),规范学生必须在本科课程中参与研究或实习,从而汲取研究及工作经验。

教务长吴树培先生补充,新学制下课程不像以往般紧迫,「如此一来,学生就可有更多空间,往外地交流或实习,仍可如期于四年内完成大学课程。」

收生安排

中大亦将作出收生规划,逐渐走向跨学科组别共同招生。学生入学首年可修读相若的核心课程及本科课程,第二年才选择主修科目,届时他们将可因应兴趣选择学系,在同一组别转读主修科目也将更为容易。他预计︰「相信到了明年,大学就可以更清晰地因应各学系的收生要求,界定共同收生的组合。」

杨教授预计,在新高中文凭试的新评级机制下,相信将来学生考获中等成绩的情况将更为普及。届时在同分的情况下,学生的其他学习经历将成为更重要的录取参考。

丰富学生学习体验

大学一向致力丰富学生的学习经验,积极为同学提供到海外交流及实习的机会,现时可往外地交流一个学期或以上的中大生比例高逾百分之二十,到外地作短期交流的人次更达百分之百。他说︰「中大会提供机会让同学扩阔国际视野,希望将来所有有志前往外地交流半年或以上的学生都能如愿!」

附表:在 2012 学年开始采用的大学基础核心课程结构

课程 学分
中文 6
英文 9
资讯科技 1
通识 21
  (书院) (6)
  (基础) (6)
  (其他) (9)
体育 2
合共 39

  



香港中文大学副校长杨纲凯教授(左)和教务长吴树培先生

香港中文大学副校长杨纲凯教授(左)和教务长吴树培先生

 

下载所有相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