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大新聞中心

2013年9月11日

香港和澳门的炎症性肠病新增个案高踞亚洲首三位中大成立资料库助市民增加认知

2013年9月11日
分享
列印

中大消化疾病研究所助理教授黄秀娟教授

炎症性肠病是一种主要影响肠道的慢性非传染病,主要分为克隆氏症及溃疡性肠炎,其病理成因未明,但医学界相信此病症是由遗传、免疫及环境因素的相互作用而诱发。由于炎症性肠病在香港是一种相对较新的疾病,香港中文大学(中大)消化疾病研究所正建立一个全港炎症性肠病资料库,以统计患者人数及增加市民的认知。 

炎症性肠病的特点是肠道黏膜发炎,患者会严重腹泻、腹痛、排便次数不规律兼带有血液和粘液,严重者更可能出现并发症如急性肠道膨胀(即毒性巨结肠症)或肠穿孔,约三分之二的患者一生至少要进行一次手术。炎症性肠病现时没有根治方法,患者一般在二十至四十岁发病,自始长期受疾病困扰,影响生活质素,最后更成为严重的公共健康问题。 

二十年来,炎症性肠病在亚洲的发病率不断上升。由中大消化疾病研究所助理教授黄秀娟教授领导的研究团队在亚太区九个国家及地区,包括澳洲、中国大陆、印尼、澳门、马来西亚、新加坡、斯里兰卡、泰国及香港进行炎症性肠病的流行病学研究,结果发现,炎症性肠病的整体发病率为每十万人中有1.37人,男性患者比女性多。香港和澳门的炎症性肠病新增个案更高踞首三位,发病率分别为每十万人有3人及2.2人。与1991年至2001年时本港每十万人只有一人患上炎症性肠病的发病率比较,增加了三倍。研究亦发现患者出现严重及溃疡蚀穿肠道(简称「瘘管」)的情况在亚洲亦很常见。 

由于本港缺乏有系统的炎症性肠病数据,医生和患者可能因意识不足而忽视表征及延误诊断,导致不能有效地控制病情。有见及此,中大消化疾病研究所正建立一个全港炎症性肠病资料库,以统计本港炎症性肠病患者的人数。本地十四间公立医院将参与此资料统计。至于在私家医生或医院覆诊的病人,可于9月12日至12月11日期间致电2632-1519登记。研究所希望藉此提升市民对炎症性肠病的认知,从而减低延误诊断的情况,让病人及早就医。

 



中大消化疾病研究所助理教授黄秀娟教授

中大消化疾病研究所助理教授黄秀娟教授

 

下载所有相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