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大新聞中心
中大两研究项目获卓越学科资助逾亿元
香港中文大学(中大)牵头的两个研究项目,共获大学教育资助委员会第五轮卓越学科领域计划拨研究经费逾一亿零三百万港元,以支持未来八年的研究。中大讯息工程学讲座教授杨伟豪教授领导的「网络编码研究所」项目,获拨款八千多万元;历史学讲座教授科大卫教授领导的「中国社会的历史人类学研究」项目,是自卓越学科领域计划设立以来首个入选的人文学科项目,获拨二千三百多万元。
网络编码研究所
中大是网络编码理论(network coding theory)的发源地,这项创新研究是讯息科学领域近年的重大突破。这项目的主要目标是在中大建立一所世界领先的网络编码研究所,以研究网络编码理论及其在互联网、无线通讯、讯息安全,数据存储和生物讯息等领域的应用,从而使香港成为世界网络编码的主要研究中心。
杨伟豪教授希望透过这项目进一步加强香港在网络编码领域的领导地位,为这个「香港故事」揭开新一页。他表示,研究所将聘任十至十五名研究教授及博士后研究员,藉以培育优材;又会与工商界合作,针对无线上网的速度及稳定问题改良产品,推出巿场。「我们期望在数年内,提升香港讯息工程的研究及教育水平;长远计划是吸引外国资金来港成立研究所及发展相关工业,从而促进本港经济。」
杨教授的团队在九十年代便已提出网络编码理论,随即掀起网络讯息传输的革命。其理论是用编码器取代路由器,发送讯息的证据(evidence about the messages),而非整个讯息。编码接收器收到证据后便重组还原讯息,使网络通信更快速、可靠、稳定及安全。杨教授举例说,在传统点对点 (P2P) 分享网络,传送一段短片或需时五至六分钟才能达致稳定,但网络编码技术则可将之缩短至二十至三十秒。他说︰「这只是网络编码众多应用范畴之一。」
杨教授团队共有十五位本地学者,当中十一人来自中大。他对获得资助感到荣幸,并说︰「虽然这项本土研究全部在香港进行,但我深信研究结果将为全球带来重大影响。」
中国社会的历史人类学研究
科大卫教授领导的项目,为中国社会的历史人类学研究,探索从宋朝至二次大战长达千年的中国历史。科教授将由地区的角度出发,自下而上地撰写大众的历史。传统以中央角度撰写的历史往往忽略大众的观点,但科教授认为这却是历史研究中的重要一环,他解释道:「各地的乡民通常比学者更了解其本土的历史痕迹。」
科教授是比较及公众历史研究中心主任,其有关华南地区文化与乡村社会变迁的研究着作甚丰。这项目将会有十四位学者参加,研究中国各地的地方史。科教授说:「是次拨款有助我们扩展研究范围。以往我们多专注于探究华南历史,现在可以将研究范围扩展至全国。」
研究团队将采取跨学科的研究方法,除运用历史学传统的研究方法外,更结合历史人类学的精粹。历史人类学为一新冒起学科,其学说为历史学家带来不少启迪。
科教授的研究团队将审视大量的地方历史文献,如碑记、科仪书、契约、族谱等。这些来自乡土的文字材料有助丰富地方史料的文类,展现出多元的历史面相。他们亦会分析庙宇建筑、记录各地独特的祭祀传统及地方神祇故事。科教授解释,他对中国千年以来的社会结构和地域认同演变的历史最感兴趣,务求将这些区域研究置于整体历史中,以有效理解中国的多样性。
第五轮的卓越学科领域计划共收到二十八份建议书,只有五个项目脱颖而出,获得资助。卓越学科领域计划于1998年成立,至今共资助了十五个项目,其中六个由中大统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