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大新聞中心

2010年4月8日

中大研究证实双抗血小板治疗比单用阿士匹灵更有效减少血栓塞及预防再次中风

2010年4月8日
分享
列印

(左起) 中大内科及药物治疗学系脑神经科名誉临床导师苏蔼欣医生及中大莫庆尧医学讲座教授黄家星教授

中大医学院内科及药物治疗学系脑神经科 名誉临床导师苏蔼欣医生讲解贯穿颅内超声波技术如何检测微栓子

缺血性中风是指因脑血管阻塞而导致脑功能障碍,可造成永久残障如瘫痪、麻痹、说话混沌和吞咽困难等。中风是引致成人残障的最主要成因,亦是全球第三大致命原因。在病理生理学的角度,亚洲人口有一种独特的中风成因,三分之一至半数的缺血性中风是由颅内血管狭窄所引起,而西方人口则只有8-10%受此因素而引致中风。现时,医学界仍未有足够的临床研究去针对治疗这种亚洲人口常见的中风成因。

在2003年至2008年间,香港中文大学(中大)领导亚洲多间中风中心及英国的实验室,合作进行了一项名为CLAIR的研究,以探讨双抗血小板治疗(即氯吡格雷硫及阿士匹灵)对预防颅内血管狭窄所引起微栓子脱落而导致早期急性缺血性中风的效用。

这项多中心试验共招募了98名来自香港、新加坡、内地、泰国和马来西亚的急性缺血性中风或短暂性脑缺血性发作的病人作研究,他们皆透过贯穿颅内超声波技术和微栓子检测,被诊断出有大动脉狭窄症状。经随机抽样,这批病人被分为两组,第一组共46名病人接受了七天的双抗血小板治疗(氯吡格雷硫及阿士匹灵);另外的52名病人则只接受阿士匹灵治疗。两组病人在入院后的第二天及第七天都进行了贯穿颅内超声波检查。所有数据由英国的伦敦大学圣乔治学院实验室作统一处理,并进行分析。

在第二天,接受双抗血小板治疗的病人(31.1%)比只接受阿士匹灵治疗的患者(54%)相对较少出现微栓子信号。此外,接受双抗血小板治疗病人的平均微栓子数目(0.5)亦比只接受阿士匹灵治疗的患者(2.2)较少;而双抗血小板治疗的效用可持续至入院后的第七天。在这七天里,接受双抗血小板治疗的病人皆没有再出现缺血性中风;相反,只接受阿士匹灵治疗的患者当中,则有两人复发。相比阿士匹灵的单一治疗,接受双抗血小板治疗的病人并没有额外的严重不良反应。没有病人因治疗而出现严重的全身或颅内出血,但双抗血小板治疗组别中,有两名病人出现轻微皮下出血。

这项研究证明短期的双抗血小板治疗(氯吡格雷硫及阿士匹灵)比单用阿士匹灵更有效减低因颅内血管狭窄而引致的微栓子。综合CLAIR和其他已发表的研究分析结果证实,双抗血小板治疗能降低再中风的风险达6%。每16名接受七天双抗血小板治疗的病人,已经可以防止一次再中风。有关研究结果已刊登于4月份的国际刺针脑神经病学权威杂志Lancet Neurology的网页。



(左起) 中大内科及药物治疗学系脑神经科名誉临床导师苏蔼欣医生及中大莫庆尧医学讲座教授黄家星教授

(左起) 中大内科及药物治疗学系脑神经科名誉临床导师苏蔼欣医生及中大莫庆尧医学讲座教授黄家星教授

 

中大医学院内科及药物治疗学系脑神经科
名誉临床导师苏蔼欣医生讲解贯穿颅内超声波技术如何检测微栓子

中大医学院内科及药物治疗学系脑神经科 名誉临床导师苏蔼欣医生讲解贯穿颅内超声波技术如何检测微栓子

 

下载所有相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