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

第三届新亚儒学讲座

分享
列印

第三届新亚儒学讲座

日期:

2016年11月11日 - 2016年11月12日

講者:

沈清松教授

講者簡歷:

沈教授为现任多伦多大学哲学系暨东亚学系中国思想与文化讲座教授。

查詢:

如有查询,请联络书院辅导处王凯锋先生(电话:3943-1690 电邮:jackwong@cuhk.edu.hk)或黄梓小姐 (电话: 3943-3740 电邮: vangiewong@cuhk.edu.hk)

活動概覽:

第一講:
為己之學與為人之學:儒家的互為主體性
主持:香港中文大學哲學系劉國英教授
日期: 十一月十一日(星期五)
時間:上午十一時三十分
地點:香港中文大學邵逸夫堂

第二講:
人、仁愛與正義:對應高科技發展的儒家倫理基礎探討
主持:香港中文大學哲學系王慶節教授
日期:十一月十一日(星期五)
時間:下午五時正
地點:香港中文大學李兆基樓三號演講廳 (本講座由香港中文大學新亞書院與中大哲學系合辦)

第三講:
從靈根自植到相互豐富:從唐君毅論中華民族之花果飄零談起
主持:香港中文大學哲學系吳啟超教授
日期:十一月十二日(星期六)
時間:下午三時正
地點:香港中央圖書館地下演講廳 (本講座由香港中文大學新亞書院與香港公共圖書館合辦)

講座以普通話講述。歡迎聽講,免費入場。

講座摘要:

第一讲 ─ 为己之学与为人之学:儒家的互为主体性
孔子语「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被当今多位学者解读为侧重为己之学、人的主体性,其实,在孔子并无对古与今、为己与为人的褒贬之意;是荀子将之解读为君子与小人之学,始有褒贬之意。其实,在学以成人的过程中,我们所接受来自多元他者甚多,无论是自我生命来源、语言的学习、以及人的欲望总是欲望他人、他物,足可见之。其次,在成德过程中,我们本性中所有的好能力,除非在一有最低限度的和谐人际关系中,否则无法卓越,而且儒家的核心德行,如「仁」,便是个人与多元他者的内在感通,更显示在成德的事体上,为己之学和为人之学相依相辅。最后,在本体层面,人按照本性就会朝向自我及多元他者的善去发展,这是伦理道德的本体论基础。这些考虑使我们更无偏地解读孔子「为己之学」与「为人之学」的关系,并成立儒家的互为主体性。

第二讲 ─ 人、仁爱与正义:对应高科技发展的儒家伦理基础探讨
本讲主要针对在带领全球化过程的高科技发展中,探讨伦理道德的基础何在,以及人性有何远景等问题。首先要讨论我对全球化的定义,及其中高科技扮演的角色,与「伦理」、「道德」的词意。进而考量人性,分就其特殊面、相关面,及其发展面论之。然后,讨论全球化科技发展中伦理道德的崭新处境,指出:一、全球化的新科技发展强化了人与人,人与其它存在物的相关性,并培增其互动,使得伦理关系更为复杂而严格;二、科技发展亦提高了人的自由,增加了人自主、自律的可能性,也因此更提高了人的道德责任;三、全球化的科技发展也创造了崭新的道德价值。在此脉络下,本文对「人的位格」概念进行哲学分析,并解析人位格发展的动力与结构,进而提出我对高科技时代伦理基础的基本架构,并在此架构上提出一个伦理实践的系统看法。

第三讲 ─ 从灵根自植到相互丰富:从唐君毅论中华民族之花果飘零谈起
诚如张载所言「为生民立命」,中国哲学家常以对生命的意义提供反思为己任。自1949年中国大陆变天,许多华人流散海外,新儒家唐君毅于痛定思痛之余,于1961年在《论中华民族的花果飘零》中,提出「灵根自植」构想,为海外华人点燃指引生命明灯。其后,于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国哲学在海外逐渐达成学术生根,学界成立中国哲学学科、学会与刊物,进入学术竞争体制;华人也逐渐自觉到面对了不同文化与价值的竞争甚至冲突,此时哲学学者如成中英、柯雄文等人提出了「冲突的均衡」或「和谐辩证法」的构想。现在,面对全球化与后现代的冲击,以及处处有多元文化与多元离散团体共存的跨文化互动情境,本人在与多元他者进行文明交谈的脉络下,提出「相互丰富」的构想。然若不能灵根自植,将无以丰富多元他者;而若不与多元他者相互丰富,亦无以灵根自植。今后,中国哲学有待中国人在理论与实践上共同努力,达致更高普世化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