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大新闻中心
为何自闭症大专生需要系统性支援? 中大研究发现他们从大专学业到生活均面临挑战
香港中文大学(中大)教育心理学系林宇轩教授获平等机会委员会资助,与本地康復服务非牟利机构香港耀能协会合作,进行了一项探讨「自闭症大专生的经历和需要」的研究,结果发现本港自闭症谱系障碍(下称自闭症)大专生从学业到校园生活等各方面均遇到不少困难。研究团队建议建立一个系统性的跨院校支援框架,以改善此情况。
面对学业、社交和情绪等的困难
研究团队以深入访谈形式,成功访问了30名来自本港不同院校并愿意讲述其经历的自闭症大专生,以及他们的亲友。
研究显示,自闭症大专生形容他们的大专学习经验为抽象、无结构,缺少清晰具体的学习指引和策略。由于他们普遍有执行功能的困难,如时间管理和理解抽象认知概念较弱,使他们对大专学习倍感吃力。此外,如自闭症大专生习以为常的学习生活被突然扰乱,例如社会事件和新冠病毒疫情的影响,他们会比一般学生更难以适应这些事件所带来的变化。
学业以外,社交生活同样对自闭症大专生带来很大挑战,隐晦和复杂的社交潜规则使他们难以辨别和理解当中含义。一名受访自闭症大专生将社交沟通比喻为「下棋」:「下棋时,我需要不假思索地决定下一步怎么走;同样地,当与人交流时我亦要立即作出反应,这对我而言很有难度,因为我必须停一停去思考如何反应。」沟通的落差和误解,使他们容易在学习(如分组课业)或社交场合(如宿舍生活和参与学生组织事务),受到不公平的待遇、被排斥或欺凌。
研究亦发现,面对大专校园生活所带来的压力(如课程较高的学术要求和编排上课时间表)、社会事件及新冠病毒疫情等,容易引起自闭症大专生强烈的情绪反应,这是他人未必能察觉或估计到的。过度的感官刺激和需要大量社交互动的场景(如迎新活动)亦容易牵动他们的负面情绪。
面对误解及支援不足
自闭症大专生经常被定型、冠上负面标籤,如「自我封闭」、「巴士迷」、「奇怪」、「不需要朋友」、「等同弱智」等。研究亦发现自闭症大专生同时被视为「与普通人无别」,认为他们「欺骗资源」、「容易得到优待」是「不公道」。这些形象容易导致他人对自闭症大专生有偏颇什至恶意的态度,令他们有时需要「扮成正常人」,什至矫枉过正。
长期面对误解,自闭症大专生会选择不去披露自己的自闭症或特殊教育需要的情况,认为披露了亦「没什么帮助」或害怕「受伤」、被视作「装可怜」和「弱者」。此外,一些受访者亦指出不透明和不友善的大专政策,窒碍了他们申报的意愿。即使对于申报了的受访者,现行的学习调适过于笼统,其成效和质素也未有系统性的评估或检讨。
团队提出建议以改善现时情况
研究团队就是次研究的结果提出以下建议:
- 建立一个系统性的跨院校支援框架,清楚描述大专院校不同持分者的角色和责任,提高服务的透明度和协调度,使自闭症大专生能更容易获得适切的支援,并使院校间的沟通更顺畅。另外,增强大专院校与学校和非政府机构的合作,以改善中学过渡至大专期间的衔接服务和大专毕业往后的服务延伸。
- 提供更多有关特殊学习需要(特别是自闭症)的培训和专业发展予大专院校的教学和支援人员。大专的教学支援应加强使用能惠及所有学生(包括有特殊学习需要和一般学生的需要)的通用策略,并採用优势为本的方法和提供贴近现实生活的支援,从而帮助自闭症大专生的全面发展。
- 提升大专院校和社会大众对自闭症的认识和理解,对营造一个自闭症友好的环境和促进社会共融是极为重要。
关于受访者
是次研究深入访问了30名自闭症大专生,他们于本港不同的教资会资助大学、自资院校和公立专上学院攻读文凭、副学士、学士及研究生课程,主修学科涵盖不同专业,而自闭症特徵亦各不相同。另外,其他受访者包括八名自闭症大专生家长,及有接触自闭症大专生经验的十名大专教职员、八名专业支援人员,和九名一般大专生。
为何自闭症大专生需要系统性支援? 中大研究发现他们从大专学业到生活均面临挑战
香港中文大学(中大)教育心理学系林宇轩教授获平等机会委员会资助,与本地康復服务非牟利机构香港耀能协会合作,进行了一项探讨「自闭症大专生的经历和需要」的研究,结果发现本港自闭症谱系障碍(下称自闭症)大专生从学业到校园生活等各方面均遇到不少困难。研究团队建议建立一个系统性的跨院校支援框架,以改善此情况。
面对学业、社交和情绪等的困难
研究团队以深入访谈形式,成功访问了30名来自本港不同院校并愿意讲述其经历的自闭症大专生,以及他们的亲友。
研究显示,自闭症大专生形容他们的大专学习经验为抽象、无结构,缺少清晰具体的学习指引和策略。由于他们普遍有执行功能的困难,如时间管理和理解抽象认知概念较弱,使他们对大专学习倍感吃力。此外,如自闭症大专生习以为常的学习生活被突然扰乱,例如社会事件和新冠病毒疫情的影响,他们会比一般学生更难以适应这些事件所带来的变化。
学业以外,社交生活同样对自闭症大专生带来很大挑战,隐晦和复杂的社交潜规则使他们难以辨别和理解当中含义。一名受访自闭症大专生将社交沟通比喻为「下棋」:「下棋时,我需要不假思索地决定下一步怎么走;同样地,当与人交流时我亦要立即作出反应,这对我而言很有难度,因为我必须停一停去思考如何反应。」沟通的落差和误解,使他们容易在学习(如分组课业)或社交场合(如宿舍生活和参与学生组织事务),受到不公平的待遇、被排斥或欺凌。
研究亦发现,面对大专校园生活所带来的压力(如课程较高的学术要求和编排上课时间表)、社会事件及新冠病毒疫情等,容易引起自闭症大专生强烈的情绪反应,这是他人未必能察觉或估计到的。过度的感官刺激和需要大量社交互动的场景(如迎新活动)亦容易牵动他们的负面情绪。
面对误解及支援不足
自闭症大专生经常被定型、冠上负面标籤,如「自我封闭」、「巴士迷」、「奇怪」、「不需要朋友」、「等同弱智」等。研究亦发现自闭症大专生同时被视为「与普通人无别」,认为他们「欺骗资源」、「容易得到优待」是「不公道」。这些形象容易导致他人对自闭症大专生有偏颇什至恶意的态度,令他们有时需要「扮成正常人」,什至矫枉过正。
长期面对误解,自闭症大专生会选择不去披露自己的自闭症或特殊教育需要的情况,认为披露了亦「没什么帮助」或害怕「受伤」、被视作「装可怜」和「弱者」。此外,一些受访者亦指出不透明和不友善的大专政策,窒碍了他们申报的意愿。即使对于申报了的受访者,现行的学习调适过于笼统,其成效和质素也未有系统性的评估或检讨。
团队提出建议以改善现时情况
研究团队就是次研究的结果提出以下建议:
- 建立一个系统性的跨院校支援框架,清楚描述大专院校不同持分者的角色和责任,提高服务的透明度和协调度,使自闭症大专生能更容易获得适切的支援,并使院校间的沟通更顺畅。另外,增强大专院校与学校和非政府机构的合作,以改善中学过渡至大专期间的衔接服务和大专毕业往后的服务延伸。
- 提供更多有关特殊学习需要(特别是自闭症)的培训和专业发展予大专院校的教学和支援人员。大专的教学支援应加强使用能惠及所有学生(包括有特殊学习需要和一般学生的需要)的通用策略,并採用优势为本的方法和提供贴近现实生活的支援,从而帮助自闭症大专生的全面发展。
- 提升大专院校和社会大众对自闭症的认识和理解,对营造一个自闭症友好的环境和促进社会共融是极为重要。
关于受访者
是次研究深入访问了30名自闭症大专生,他们于本港不同的教资会资助大学、自资院校和公立专上学院攻读文凭、副学士、学士及研究生课程,主修学科涵盖不同专业,而自闭症特徵亦各不相同。另外,其他受访者包括八名自闭症大专生家长,及有接触自闭症大专生经验的十名大专教职员、八名专业支援人员,和九名一般大专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