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UHK
News Centre
香港亞太研究所不同社會階層市民對國際金融海嘯意見調查結果摘要 (Chinese Version Only)
香港中文大學(中大)香港亞太研究所電話調查研究室,最近就席捲全球的金融海嘯向市民進行了問卷調查,內容包括:預期金融海嘯持續的時間、面對金融海嘯所持的心情、應付金融海嘯衝擊的自我取向、金融海嘯與香港社會矛盾的關係、當前面對最大困難的社會階層、現時最能幫助市民的政黨,以及金融海嘯下政府應採取哪種公共理財取向。鑑於不同社會階層可能對有關問題的態度存有差異,調查也詢問了受訪者的主觀社會階層認同(見附表一),並進行分組分析,從而檢視不同社會階層認同者對上述問題的看法。調查於十一月二十四至二十六日晚上六時至十時三十分進行,共成功訪問了843位18歲或以上的市民,成功回應率為47.7%。以843個成功樣本數推算,百分比的抽樣誤差約在正或負3.37% 以內(可信度設於95%)。調查結果摘要如下:
(一)預期金融海嘯持續的時間。首先,當被問及國際金融海嘯會持續多久這問題時,最多受訪者預期是「一至兩年以下」(38.6%),其次是「兩年或以上」(34.2%)和「半年至一年以下」(16.5%),而認為金融海嘯會持續「少於半年」的只有6.2%。結果顯示,市民普遍預期這場金融海嘯將會持續一段頗長時間。不同主觀社會階層認同者對金融海嘯會持續多久的看法略有差異,其中自視為社會中下層和中層的受訪者,較多認為金融海嘯會持續「一至兩年以下」,而認為持續「兩年或以上」者則以社會下層和中上層/上層認同者的比例稍高(見附表二)。
(二)面對金融海嘯所持的心情。面對金融海嘯,市民的心情又是如何呢?結果顯示,最多受訪者「感到無奈」(40.5%),其次是「積極面對」(31.0%),至於抱持「無所謂」、「感到悲觀」及「感到不滿」的則分別佔18.3%、7.1%和2.4%。「感到無奈」可能是香港市民當下面對金融海嘯時的最佳寫照,但可喜的是,仍有不少市民能以「積極面對」的心態應付。從不同主觀社會階層觀察,社會下層認同者「感到無奈」的比例較高,而中上層/上層認同者的有關比例則較低;此外,中層和中上層/上層認同者,也較社會下層和中下層認同者有較高的比例抱有「積極面對」的心態(見附表三)。
(三)應付金融海嘯衝擊的自我取向。也許不少市民抱著以「積極面對」的心態應付金融海嘯,當被問及面對金融海嘯衝擊時市民應依靠政府多些還是依靠自己多些時,大部分受訪者(73.9%)回答應該「依靠自己多些」,表示應該「依靠政府多些」的只有12.2%。顯而易見,在國際金融海嘯的衝擊下,香港市民一貫的自力更生心態仍起主導作用。若從不同主觀社會階層的角度分析,社會階層認同越低者,越傾向認為應該「依靠政府多些」;相反,主觀社會階層認同越高者,認為應該「依靠自己多些」的比例也越高(見附表四)。
(四)金融海嘯與社會矛盾。調查亦要求受訪者對香港目前的社會矛盾(例如貧富衝突、勞資爭拗等)嚴重性作出評估,結果顯示,有接近八成(78.9%)的受訪者認為「嚴重或非常嚴重」,認為「不嚴重或完全不嚴重」的只有不足二成(18.1%)。此外,大部分受訪者(77.9%)認為金融海嘯會加劇香港的社會矛盾,認為不會的只佔17.1%。相對於中層和中下層認同者,自視為社會下層和中上層/上層人士均有較高比例認為香港目前的社會矛盾是「嚴重或非常嚴重」,社會下層認同者也明顯較其他組別傾向認為金融海嘯會加劇社會矛盾(見附表五)。
(五)金融海嘯下面對最大困難的社會階層。調查同時詢問了在金融海嘯下那個社會階層面對的困難最大。結果顯示,有較多受訪者認為「中層」或「中下層」市民所面對的困難最大,各佔整體的28.6%,認為「下層」市民面對困難最大的亦有24.3%,而認為「中上層/上層」市民面對困難最大的則只有8.6%,也有6.8%的受訪者認為「所有階層」面對一樣大的困難。換言之,從市民的角度看,金融海嘯衝擊社會各個階層,但以社會中層或以下的人士面對較大困難。就主觀社會階層的差異分析,除了中上層/上層人士認同者外,其他主觀社會階層認同者均傾向認為自己所屬的社會階層所面對的困難是最大的,例如自視為社會下層的受訪者有44%認為「下層」面對的困難最大,中下層認同者有35.7%認為「中下層」的困難最大,而社會中層的認同者亦有35.6%認為「中層」人士的困難最大(見附表六)。
(六)現時最能幫助市民的政黨。當被問及面對國際金融海嘯,那個政黨最能幫到市民時,結果顯示,有相對較多的受訪者認為是「民建聯」(12.9%),其餘依次是「民主黨」(9.8%)、「公民黨」(6.0%)、「社民連」(4.3%)和「自由黨」(2.4%)。然而,更值得注意的是,分別有41.2%和21.5% 的受訪者回答「沒有」和「不知道/很難說」,反映在紓解金融海嘯所造成的民困上,香港政黨的作用並未能得到市民普遍的肯定。從不同主觀社會階層的角度看,除了社會下層認同者有相對較高比例認為「民建聯」最能幫到市民及有相對較高比例的上層認同者回答「沒有」外,其他社會階層的答案分佈差異不大(見附表七)。
(七)金融海嘯下政府應採取的公共理財取向。為了抵禦國際金融海嘯和穩定經濟,社會上有兩種公共理財的看法,其一認為「政府應增加公共開支,幫助紓緩市民壓力」,其二認為「政府應維持一貫審慎的公共理財原則,量入為出」,究竟現時市民傾向贊成哪個意見呢?調查結果頗為分歧,有約五成(50.2%)受訪者贊同「政府應量入為出」,但亦有近四成半(44.7%)受訪者認為「政府應增加公共開支」,反映市民對金融海嘯下的公共理財看法未形成一面倒的共識。然而,主觀社會階層認同的分組分析卻發現,對比社會下層和中下層認同者,社會中層和中上層/上層認同者較傾向贊同量入為出的審慎公共理財原則;相反,社會下層和中下層認同者更為傾向贊同政府應增加公共開支,以幫助紓緩市民壓力(見附表八)。換言之,對於金融海嘯下公共理財的看法,我們的社會似乎存在著上下兩層的分化。
總括而言,市民普遍預期這次全球金融海嘯不會短暫,將會持續一段頗長時間。面對金融海嘯,很多市民感到無奈,但也有不少積極面對,而感到悲觀和不滿的則只有不足一成。值得注意的是,也許不少市民抱著積極面對的心態,在應付金融海嘯衝擊時,市民傾向依靠自己而非依靠政府的自力更生心態相當突出,穩佔社會主流。雖然如此,在金融海嘯下,絕大多數市民還是認為現時香港的社會矛盾嚴重,並相信金融海嘯會加劇社會矛盾。此外,市民普遍認為金融海嘯衝擊社會各個階層,但以社會中層或以下的人士面對的困難較大。最後,在抵禦國際金融海嘯和穩定經濟方面,市民的意見頗為分歧,有約五成認為政府應量入為出,但亦有近四成半認為政府應增加公共開支。從主觀社會階層的角度觀察,社會下層認同者較傾向認為這次金融海嘯會持續較長時間,心態上有較多的無奈,而自力更生取向亦沒有其他社會階層認同者來得強烈。他們也較認為這次金融海嘯會加劇社會矛盾,讓他們承受更多的困難。也許是受到這種不利於己的判斷的影響,社會下階層認同者連同社會中下層認同者有較高的比例希望政府增加公共開支以紓緩市民壓力。
香港中文大學香港亞太研究所電話調查研究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