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UHK
News Centre
文化共弘揚 風雨同心經不惑 物華皆寶愛 古今慷慨有賢豪中大文物館四十周年暨館友會三十周年慶典歡迎公眾報名參加中國文化研究所莫慶堯學術講座(Chinese version only)
香港中文大學(中大)文物館自1971年成立以來,秉承大學理念,透過學術交流、出版與展覽,致力弘揚中國傳統文化。經過四十年的不懈努力,文物館已成為藝術史學家、收藏家和考古學家之間互相合作的重要平台,亦為一所以蒐藏中國文物著稱的大學博物館,成績斐然。同時,在各界熱心人士支持下成立的文物館館友會,至今亦踏入了第三十個年頭,標誌著館友與文物館多年來風雨同路的珍貴情誼。
為紀念文物館四十周年暨館友會三十周年這個重要時刻,中大文物館將於下周四(10月20日)安排連串誌慶活動。一年一度的「中國文化研究所莫慶堯學術講座」將為慶祝活動打響頭炮,邀得牛津大學中國藝術及考古學教授羅森爵士以「華夏與中亞–中國的異域文化–公元六至八世紀」為題,探討公元六世紀以來北齊和北周引進的異域文化,以至唐代工藝如何彰顯泱泱大國的大都會文化風尚。講座以英語進行,歡迎公眾參加,有興趣人士請於以下網址登記留座(http://www.cuhk.edu.hk/cpr/lectures/rawson)。是次講座亦標誌著中大與英國牛津大學2011至12年的協作交流計劃正式啟動。
講座後,羅森爵士將聯同中大校長沈祖堯教授為文物館最新特展「造化心源:沐文堂藏中國雕塑」的預展主持開幕儀式。該展覽將展出近百件中國歷代雕塑,展品精選自沐文堂藏品,內容豐富,涵蓋新石器時代以至元明清的玉、石、陶、木雕塑,當中以漢唐盛世陶俑、北朝至遼宋的佛教造像為重點。不同時代的雕塑作品,反映該時代的社會文化和價值觀念,蘊涵傳統的接續承傳及外來文化的衝擊融合,匯成中國雕塑的歷史長河。
展望未來,為了喚起更多學生和年青人的興趣和文化認同,並把觀眾層面擴展至老年人和弱勢社群,文物館正籌備多項教育和外展計劃,透過學校和老師,加深兒童和青少年對中國文化和傳統價值觀的認識,並鼓勵家庭、興趣小組和社區中心等組織前來參觀。文物館亦將透過舉辦導賞、講座、工作坊、研討會等多種活動,吸引不同年齡和階層的參觀者,從文物藏品和專題展覽中探究中國的藝術和文化。
為達致此一遠大目標,文物館配合館慶,開展了新一輪的籌款計劃。除了一貫鼎力支持文物館的贊助人、館友和校友外,文物館呼籲社會大眾慷慨捐資,以建立一個由專業人員和義工組成的小組,進行教育和推廣活動。
中國文化研究所莫慶堯學術講座「華夏與中亞–中國的異域文化–公元六至八世紀」演講大綱
羅森爵士將探討公元六世紀以來,北齊和北周引進的異域文化。作為當年粟特商旅的重鎮,這兩朝故都出土的石棺槨和石墓牀帶來令人驚喜的線索,讓這群異邦來客的獨特風俗得以重現。與前朝一脈相承,唐代非常重視與中亞國家的往來以提升自身的影響力。而以鉛鈾製造之唐三彩墓葬品及生活器皿,即為當時異域潮流之反映。其中貼花繁縟之碟、扁壺,以及馬和駱駝等造像,尤為人所熟悉。羅森爵士認為這些器物於中土燒製,設計意念卻取材中亞文化,以展示異域品味,彰顯唐代泱泱大國的大都會文化風尚。
關於羅森爵士(Professor Dame Jessica Rawson)
羅森爵士畢業於英國劍橋大學歴史系及倫敦大學中國語言及文學系,後於大英博物館東方古器物部工作達二十多年,於1987年晉升為部門主任。羅森爵士於1990年獲選為英國皇家學院院士、1994年獲頒CBE勳銜,又於2002年獲頒女爵士榮譽。她於1994年加入牛津大學,曾任墨頓學院院長(1994-2010)及牛津大學副校長(2005-2010),並為大英博物館與皇家藝術學院在倫敦策劃多項大型展覽,亦出任多個學術委員會委員。除執教於牛津、劍橋、倫敦與東英吉利大學外,羅森爵士亦在德國海德堡和美國芝加哥大學擔任訪問教授。近二十餘年,她經常出訪遠東各國,建立緊密的學術網絡,並成為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古文明中心顧問。羅森爵士著作等身,尤以唐代銀器與陶瓷器之相互關係及古代紋飾設計之考釋等最為經典。她當下的研究重點,則集中於周至秦漢時期(公元前1000至公元200年)宗教與禮制的變化。
有關講座摘要及講者簡歷全文,請參閱以下網址:http://www.cuhk.edu.hk/cpr/lectures/raws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