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UHK
News Centre
廣東省科技廳、中大與中大(深圳)「1+1+1」聯合資助計劃首批項目啟動 (Chinese version only)
「粵港同心、合作共贏」⸺「1+1+1」聯合資助計劃(「1+1+1」計劃)項目啟動儀式,日前在香港中文大學(中大)(深圳)舉行。逾200位來自政府、學界的領導、專家和學者共同參與見證。啟動儀式由中大(深圳)協理副校長、「1+1+1」計劃管理委員會聯席主席蔡小強教授主持,廣東省科學技術廳黨組書記龔國平先生、中大校長盧煜明教授,以及中大(深圳)校長徐揚生教授分別致辭。
2024年5月,廣東省科學技術廳與中大及中大(深圳)簽署三方合作計劃。根據該計劃,2024至2026年期間,廣東省科學技術廳每年投入省級財政經費1000萬元人民幣,中大(深圳)每年投入不少於1000萬元人民幣,中大每年投入不少於1000萬元港幣,共同形成種子資金池,組織實施粵港高校「1+1+1」聯合資助計劃,重點支持符合粵港澳大灣區經濟社會發展需求並具有重要影響力的項目,具體涵蓋以下三大類別:科研攻關項目、平台建設項目以及青年學者項目。
廣東省科技廳黨組書記龔國平指出:「當前全球科技格局正處於前所未有的大變革時期。面對新形勢下的機遇與挑戰,同心協力、合作共贏正是一劑良方。」他呼籲兩校以本次啟動儀式為契機,凝聚各方共識,為粵港澳大灣區科技創新事業、為建設科技強國戰略目標貢獻重要力量。
盧煜明教授表示:「『1+1+1』聯合資助計劃是粵港高校合作的里程碑,更是中大與中大(深圳)兩校共同服務大灣區、融入國家發展的重要一步。未來兩校會更進一步加強合作,一起貢獻社會發展,把大灣區建立成世界一流的科創高地。」
徐揚生教授表示:「今天我們不僅是在見證一個融合專案的啟動儀式,更是在見證大灣區科研事業向前邁進的巨大一步。」他強調,「1+1+1」計劃既是落實國家規劃的關鍵實踐,又是探索科研協同機制的創新樣本,為大灣區建設國際科創中心提供了強引擎。大學將繼續以「融匯創新」的精神,擔當為國家探索自主培養高層次國際化人才的使命。
平台建設入選項目的聯席項目負責人關美寶教授分享關於跨境科研協同機制的想法與願景。她表示,「1+1+1」計劃構建了大灣區科研工作者期盼已久的協同創新模式,不僅打破了地域壁壘,更激發了兩校團隊整合優勢資源的主動性,有助於實現「優勢聚合大於簡單疊加」的協同效應。
「1+1+1」計劃的扎實推進,標誌著兩校合作邁上新台階,切實為深港科研發展注入新動力。未來,兩校將繼續深化科研合作,通過共建聯合實驗室、共用科研資源、共育創新人才等舉措,打造高校合作的示範標杆,推動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成為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高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