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UHK
News Centre

5 Aug 2008

中大香港亞太研究所香港市民對社會和諧的態度意見調查2008 (Chinese Version Only)

5 Aug 2008
Share
Print

研究小組成員(左起): 中大香港亞太研究所副所長王家英教授 中大社會工作學系教授王卓祺教授 中大香港亞太研究所榮譽研究員何永謙教授

為了理解市民對創建和諧社會的觀點,香港中文大學社會工作學系與香港亞太研究所先後於2006年2月及2008年4月進行了兩次民意調查,從四方面暸解市民對這個問題的看法。這四方面包括:香港社會和諧的整體狀況、影響香港社會和諧的因素、達致社會和諧的方法和政府促進社會和諧的表現。

2008年的調查於4月21日至28日進行,以電話隨機抽樣的方式,成功訪問了1,003名18歲或以上的香港市民,成功回應率為49.0%。以1,003個樣本數推論,將可信度(confidence level)設於95%,推論百分比變項時最大可能抽樣誤差為正或負3.09%以內。這次調查的結果摘要如下:

(一)對香港社會和諧的整體評估。有37.5%的受訪者認同香港是一個和諧社會,不認同的只有20.3%,前者較後者高出17.2%。若以平均分計算,受訪者對香港社會和諧的整體評估分數為3.18,超過中位數(1分代表非常不同意,5分代表非常同意,中位數是3分)。不過,值得留意的是,有41.4%的受訪者持中間(一半半)立場(表一)。與2006年的調查結果比較,不認同香港是個和諧社會的受訪者下降了2.0個百分點,表示認同者亦輕微下降0.3個百分點,而持中間立場者則上升2.0個百分點。

(二)香港市民對影響香港社會和諧因素的評估。表二顯示,與2006年時的情況一樣,2008年的調查中最多受訪者認為嚴重/非常嚴重影響香港社會和諧的因素是窮人與有錢人之間的矛盾(61.9%)。受訪者認為嚴重/非常嚴重地影響香港社會和諧的第二重要因素是市民與大財團之間的矛盾,48.4%的受訪者持此立場。這數字較2006年時下降了1.9個百分點。與2006年時不同,「家庭糾紛、家庭成員缺乏互助互愛」取代了「政治紛爭」成為第三重要因素,持此立場的受訪者佔44.1%,比2006年時的40.4%上升了3.7個百分點。在過去兩年,家庭糾紛及悲劇在傳媒的報道中時有所聞,此問題確實值得政府關注。在2008年的調查中,覺得「政治紛爭」嚴重/非常嚴重影響香港社會和諧的受訪者佔38.5%,比2006年時的49.2%大幅下降了10.7個百分點,其重要性亦下降至第四位。可見,香港特別行政區在過去兩年較少受政治紛爭困擾,這可能與曾蔭權政府的管治能力有關。重要性排行第五的是「社會缺乏包容、歧視弱勢社群」,有36.9%的受訪者認為這因素嚴重/非常嚴重影響香港社會的和諧,與2006年相比,數字稍微下降了1.3個百分點。至於其餘兩項因素,即「僱員與僱主間之矛盾」和「市民與政府間之矛盾」,分別有33.2%和31%的受訪者認為是嚴重/非常嚴重地影響香港社會和諧,排名分別為六及七位。在各項影響香港社會和諧的因素中,最重要的首兩項與社會財富差距拉闊有關,第三、五兩項則反映弱勢社群的困境。政府在制定社會政策時,對這些現象宜倍加留意。

(三)香港市民對達致社會和諧方法的態度。表三顯示,如2006年時一樣,在2008年的調查中,市民認為維持良好的社會制度有助達致社會和諧。最多市民認同「維持廉潔和公正的政府」(92.2%)及「維護良好法制、保障個人自由和財產」(88.3%)可促進社會和諧。相關的平均分高達4.22分和4.06分(1分代表非常不同意,5分代表非常同意,中位數是3分)。其他較得到受訪者認同的方法還包括「發展經濟、創造就業」(84.5%)、「保障勞工權益」(82.4%)、「提倡多元價值、尊重其他民族文化」(80.1%)、「促進公平競爭、防止壟斷」(78.3%)、「照顧低下階層利益」(75.1%),與及「加強家庭凝聚力」(73.4%),認同比率都在七成以上。至於推動民主政治則相對較少受訪者認同,只有49.4%。

(四)香港市民對政府促進社會和諧表現的評價。從表四可以看到,在特區政府促進社會和諧的表現上,若以10分為最好,5分為合格,0分為最差,較遭受訪者肯定的領域依次是「維持廉潔和公正的政府」(6.65分)、「維護良好法制、保障個人自由和財產」(6.48分)、「提倡多元價值、尊重其他民族文化」(5.66分)及「發展經濟、創造就業」(5.64分)。這首四項排名與2006年時一樣,而兩次調查的所得分數亦相若。在「加強家庭凝聚力」(5.12分)、「保障勞工權益」(5.08分)及「照顧低下階層利益」(5.03分)三方面,政府的得分剛在5分以上,成績强差人意。在「促進公平競爭、防止壟斷」(4.91分)及「推動民主政治」(4.84分)兩方面,受訪者更認為政府的表現不及格,低於5分。與2006年時一樣,2008年的調查顯示,市民認為政府在維持良好社會制度及促進經濟發展的工作表現較佳,但在保障低下層及勞工權益以至加強家庭凝聚力的表現則較為普通。這與上述受訪者認為影響香港社會和諧的負面因素主要是貧富矛盾和社會分化遙相呼應,特區政府宜倍加留意及盡力跟進。

(五)香港市民對不同社會發展路向及激進手法的態度。今年的調查加入了兩條新的問題,分別詢問受訪者對不同社會發展路向及以激進手法要求政府回應的看法。在社會發展路向的問題上,有60.2%受訪者認為社會和諧最重要,認同經濟發展的只有25.8%,認同民主自由的則更少,只得11.1%(表五)。至於受訪者對用激烈手法要求政府回應訴求的看法是,只有21.4%同意及非常同意,不同意及非常不同意的卻有57.0%(表六)。表七顯示,認同社會和諧發展路向的受訪者贊成用激進手法要求政府回應訴求的只有18.0%,但同意經濟發展及民主自由路向的受訪者則分別有24.7%及31.5%。這樣看來,營造社會和諧的發展路向的共識,可減少市民以激烈方式來解决社會矛盾,尤其是官民矛盾。

結論

總括而言,一般市民覺得,香港社會大致是和諧的。和2006年時一樣,2008年的調查發現,財富集中仍然是影響社會和諧的最主要因素。在2006年時排名第三的政治紛爭,其影響力大幅下降10.7個百分點,反映在過去兩年,政治紛爭已有所減少。較多市民認為,維持良好社會制度、促進經濟發展,及提倡多元價值、尊重其他民族文化這些因素,對達致和諧社會較為重要,而特區政府在這些方面的表現都令較多市民感到滿意。不少市民覺得,促進公平競爭、防止壟斷,照顧低下階層利益,以及加強家庭凝聚力這三項因素都有助達致社會和諧,但在這三方面給予政府工作的評分卻只在合格分數(5分)左右,這個發現對政府日後的施政方針具一定參考價值。值得注意的是,一直以來香港社會及市民都重視經濟發展及民主自由這些價值,傳統的社會和諧觀念卻少有在社會論述之中得到重視。可是,在這次的調查中發現,市民在三者的取捨之下,竟然大部分(60.2%)選擇社會和諧,而其餘兩種社會發展路向卻只得25.8%(經濟發展)及11.1%(民主自由)的支持,這結果與一般社會輿論頗不一致。更值得注意的是,愈支持民主自由取向的市民,有愈大的機會採取較激烈手法要求政府回應他們的訴求;愈支持社會和諧取向的市民,有愈少的機會採取較激烈手法要求政府回應訴求。當然,從民意調查中反映的社會發展路向的選取,亦是一種社會價值的選擇,但整體社會及意見領袖亦有責任討論這種選擇對香港的整體影響,尤其是對社會上弱勢社群的影響。



研究小組成員(左起):
中大香港亞太研究所副所長王家英教授
中大社會工作學系教授王卓祺教授
中大香港亞太研究所榮譽研究員何永謙教授

研究小組成員(左起): 中大香港亞太研究所副所長王家英教授 中大社會工作學系教授王卓祺教授 中大香港亞太研究所榮譽研究員何永謙教授

 

Download all photo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