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UHK
News Centre
中大香港亞太研究所舉辦「公共政策論壇:香港青年到內地發展的機遇與挑戰」(Chinese version only)
隨著內地與香港經濟和社會進一步融合,愈來愈多青年會考慮到內地發展。為進一步了解香港青年到內地發展的機遇與挑戰,香港中文大學(中大)香港亞太研究所(亞太所)轄下的青年研究中心及政策研究網絡,今天(6月21日)假中大祖堯堂舉辦「公共政策論壇:香港青年到內地發展的機遇與挑戰」。論壇邀請了政府官員、民間團體代表及曾在內地學習或工作的香港青年,分享他們對香港青年政策及青年到內地發展的經驗,以及對相關政策的建議。
全國政協委員及青年發展委員會委員霍啟剛先生表示,改革開放四十年,內地經歷了巨大的變化。不同年代中國內地的發展進程,都為香港提供了不同的機遇。四十年前,當內地剛剛開放不久時,香港青年在充滿挑戰的環境下,把握了當時內地提供的機會,成就了現在香港於不同行業中成功龍頭企業。過去五年,內地已經發展成GDP全球第二大經濟體,中等收入人數最多的國家,互聯網產業的發展有目共睹。內地的發展現今也走到一個十字路口,經濟結構已經改變,僅靠出口和低端產業難以推動未來發展,未來產業的發展也不能只靠政策與補貼。在新時代,香港青年發展的機會之一在於利用香港有優勢的特定產業,滿足內地逐漸湧現的經驗式消費需求,例如藝術文化行業和電競行業。香港亞太研究所發表的報告發現三分之二的香港青年對中國未來經濟發展表示樂觀,但仍有一半人表示不願意去內地發展,霍啟剛先生認為香港回歸後不同時期,鼓勵青年到內地發展需要有不同的政策。在回歸初期,政策的主要目標是提升青年對內地的了解。而現在的政策則應是深做細做,鼓勵青年通過參與不同的主題交流實習計劃,找到他們未來發展的機遇。
中大新聞與傳播學院馮應謙教授曾於2016年發表「香港青少年對中國內地的觀感」研究報告,探討香港青少年對內地社會的觀感,並分析內地升學和工作實習的經驗如何影響他們到內地發展的決定。馮教授出席論壇時指出,香港青年能接受到內地短期發展,但就較抗拒到內地長期生活。因為各種考慮,他們即使知道內地市場大,發展機會多,仍會卻步。「有深度」的交流計劃或實習機會對於香港青年而言還是有一定的吸引力。通過促進內地和香港青年的交流,建立友好關係,可以讓香港青年更深入地了解內地社會,增加到內地發展的興趣。政府有關當局亦應成立跨院校的統籌單位,協助香港大專生到內地實習或求職,支援他們的同時,亦助他們把握「中國機遇」。
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民政事務局局長政治助理黎穎瑜女士表示,香港特區政府在本年4月1日成立青年發展委員會,加強政府內部政策統籌,並更全面和有效地研究和討論不同的青年議題,尤其是「三業三政」,探討學業、事業和置業,鼓勵青年議政、論政和參政,促進與青年的交流,為青年提供更多的發展機會。民政事務局在資源投放,政策設計與政策執行等方面都強調與青年同行,促進文化、藝術及體育各方面的發展。
除了以上三個主題演講,大會還邀請了十五位論壇嘉賓,針對香港青年到內地發展所面對的挑戰與前景,發表他們的看法,並提出相關的政策建議。論壇嘉賓包括(依嘉賓姓氏筆劃順序排列):匯賢智庫政策主任江皓明先生、香港青年協會總幹事何永昌先生、一國兩制青年論壇召集人何建宗先生、智能圈KREIS AI聯合創辦人李澄幸先生、R-Guardian聯合創辦人郭瑋強先生、北京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博士生陳天虹先生、學友社執行總監陳凱茵女士、團結香港基金研究員曾聖宇先生、香港政策研究所研究員馮智政先生、友邦保險分區經理黃俊傑先生、文化同行代表楊雪盈女士、MioTech妙盈科技商務運營副總裁葉曦勤先生、赫沫法式甜品創辦人劉倩瑩女士、香港工會聯合會權益委員會副主任鄧家彪先生,以及香港基督教女青年會女聲舊生會前主席羅凱薇女士。
透過舉辦論壇,香港亞太研究所希望持份者共同討論推動及支援香港青年到內地發展的政策建議,協助香港青年把握「中國機遇」,到內地升學,就業或創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