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UHK
News Centre

14 May 2008

中大香港亞太研究所市民對通脹問題意見調查結果摘要 (Chinese Version Only)

14 May 2008
Share
Print

左起: 中大香港亞太研究所副所長王家英教授 中大香港亞太研究所項目統籌員沈國祥先生

目前香港正受通脹問題困擾,不少市民感受到物價上升、百物騰貴的壓力。究竟市民對目前通脹問題的嚴重程度及未來物價趨勢的估計是怎樣?物價上升對市民日常生活各方面(例如食物、住屋、交通、衣著、水電燃氣及耐用品等)造成的負面影響又多大?市民對有關紓緩措施的態度又如何呢?有鑑於此,香港中文大學(中大)香港亞太研究所屬下的社會與政治發展研究中心特別進行了一項電話調查,詢問市民的相關意見。調查於2008年5月5日至7日進行,共成功訪問了1,018位18歲或以上的市民,回應率為55.1%。以1,018個樣本數推算,將可信度(confidence level)設於95%,百份比的抽樣誤差約在正或負3.07% 以內。調查結果摘要如下:

(一)對目前香港通脹問題嚴重性的評估。調查結果發現,絕大多數的受訪者(96.5%)均覺得目前物價上升問題的情況嚴重,其中回答「嚴重」的有50.1%,表示「非常嚴重」的亦有46.4%(見表一),反映市民一面倒地認為目前的通脹問題相當嚴峻。

(二)對香港未來通脹問題趨勢的估計。對於未來一年本港的通脹問題趨勢的展望,有多達83.2% 的受訪者認為物價將會「上升」,認為「一樣」及「下降」的分別只有8.8% 和3.0%(見表二)。換言之,絕大多數市民預期通脹問題並非短暫的現象,而且有惡化的趨勢。

(三)通脹問題帶來的負面影響。調查結果又顯示,有64.7% 的受訪者表示通脹對他們整體生活造成「頗大」或「非常大」的負面影響,而回答「少許」或「完全沒有」的則有35.3%(見表三)。為了更深入了解通脹對市民不同生活範疇的影響,調查分別從食物(包括出外用膳等)、住屋(包括租金、供樓或管理費等)、交通(包括車、船、鐵路或汽油費等)、衣著(包括衣履鞋襪等)、水電燃氣(包括石油氣或煤氣等)及耐用品(包括傢俬、電器或手提電話等)六個方面,探討物價上升如何具體地影響他們的生活。調查結果發現,食物價格上升對市民的影響最大,有近七成的受訪者(69.3%)表示有關負面影響是「頗大」或「非常大」;其次是水電燃氣及交通方面,分別有51.4% 及44.5% 的受訪者表示物價上升對他們帶來「頗大」或「非常大」的負面影響。相對而言,通脹對受訪者在住屋、衣著和耐用品方面的影響較少,回答負面影響「頗大」或「非常大」的百分比分別有23.8%、22.9% 和20.5%(見表四)。換言之,物價上升確實對市民的生活造成不同程度的壓力,當中尤以食物、水電燃氣及交通方面的開支為甚。

(四)對造成香港物價上升的主要原因的認知。調查亦發現,最多受訪者認為「內地物價上升」(30.4%)是造成目前香港物價上升的最主要原因,然後是「國際物價上升」(19.4%)、「本港商人乘機加價」(16.3%)、「香港政府打擊通脹不力」(12.1%)和「本地生產成本上升」(7.8%)(見表五)。顯而易見,市民多傾向認為現時本港的通脹問題主要來自外來因素(如內地及國際物價上升),而非本地因素(如政府打擊通脹不力)。

(五)對紓緩市民面對物價上升壓力的建議措施的看法。調查列舉了一些紓緩物價上升的建議措施,包括「增加長者生果金額」、「增加綜援金額」、「增加邊遠地區人士交通津貼」、「限制公共服務加費」、「限制水電燃氣加費」、「如澳門的做法,向全港市民一筆過分派部份財政盈餘,還富於民」、「盡快立法制定最低工資」、「寬減公屋租金」和「為公屋輪候冊上的市民提供部份租金津貼」等九項,然後測試受訪者對這些紓緩措施的贊成程度。結果顯示,最多受訪者贊成的措施是「增加長者生果金額」(85.1%)、「限制水電燃氣加費」(85.3%)和「限制公共服務加費」(84.9%),贊成度均超越八成。其餘六項措施的贊成度也不低,在五成半(「增加綜援金額」)至七成半(「盡快立法制定最低工資」和「增加邊遠地區人士交通津貼」)之間(見表六)。

(六)對財政預算案能否幫助紓緩市民受物價上升影響的意見。對於今年初政府公佈的財政預算案能否幫助紓解市民受物價上升的影響,受訪者的態度頗不一致:有44.2% 的受訪者回答「可以」或「完全可以」,但也有46.1% 認為「不可以」或「完全不可以」(見表七)。值得注意的是,物價上升問題從去年已浮現,而政府公佈的財政預算案中亦有涉及支援弱勢社群和紓解民困的措施(如電費補貼、向每名領取高齡津貼長者一次過發放三千元、向綜援受助者額外發放一個月金額、寬減稅務等)。然而,調查結果卻發現,仍有超過一半的受訪市民(53.9%)表示「不知道」今年的財政預算案中有關紓解民困的措施,回答知道的有46.1%(見表八)。這多少顯示政府對財政預算案內容的推廣做得並不太理想,市民對相關資訊的掌握依然模糊。

(七)對政府及政黨能否幫助紓緩市民受物價上升影響的意見。當被問及對政府壓抑物價上升的信心時,有55.1% 的受訪者表示「沒有信心」,表示有信心的則有42.2%(見表九),反映市民對政府紓緩物價上升問題的信心相對不足,有待加強。此外,調查又詢問了受訪者對有政黨背景的立法會議員在幫助市民紓解物價上升壓力上的評價,結果顯示,表示「沒有幫助」或「完全沒有幫助」的佔54.8%,明顯較回答「有幫助」或「完全有幫助」的百分比(37.6%)為高(見表十)。在那些認為有政黨背景的立法會議員能幫助紓解市民通脹之苦的受訪者當中,最多受訪者認為「民建聯」(24.6%)的幫助最大,遠遠拋離其他政黨如「民主黨」(9.3%)和「工聯會」(8.2%),但也有近四成受訪者未能明確指出任何一個特定政黨對他們幫助最大(見表十一)。

總括而言,市民不僅普遍認為通脹問題情況嚴重,對未來一年通脹的展望,亦不感樂觀,並預期物價會繼續上升。與此同時,大多數市民體驗到通脹問題對他們的整體生活已造成負面的影響,當中又以食物、水電燃氣及交通開支等方面造成的影響較為突出。不過,市民較傾向認為現時本港的通脹問題主要來自外來因素而非本地因素。在紓緩物價上升問題的建議措施方面,「增加長者生果金額」、「限制水電燃氣加費」和「限制公共服務加費」等都獲得超過八成市民的支持。此外,市民對財政預算案能否幫助紓緩物價上升問題亦態度分歧,對政府和政黨能否壓抑物價上升的信心也相對不足。

香港中文大學香港亞太研究所電話調查研究室



左起:
中大香港亞太研究所副所長王家英教授
中大香港亞太研究所項目統籌員沈國祥先生

左起: 中大香港亞太研究所副所長王家英教授 中大香港亞太研究所項目統籌員沈國祥先生

 

Download all photo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