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UHK
News Centre

14 Dec 2017

中大社會工作學系與研究團隊(SDWH-HK)成員聯合發表「香港貧窮與社會弱勢的趨勢 — 跨學科及縱向研究」結果香港住戶匱乏狀況改善 (Chinese version only)

14 Dec 2017
Share
Print

Prof. WONG Hung, Associate Professor, Department of Social Work, CUHK (middle); Prof. LAU Ka-wai, Maggie, Research Associate Professor, Asia-Pacific Institute of Ageing Studies and Division of Graduate Studies, Lingnan University; (left) and Prof. Roger Y. CHUNG, Assistant Professor, The Jockey Club School of Public Health and Primary Care, CUHK release research results on “Trends and Implications of Poverty and Social Disadvantages in Hong Kong: A Multi-disciplinary and Longitudinal Study”.

香港中文大學(中大)社會工作學系副教授黃洪聯同研究團隊 Social Disadvantages,  Well-being & Health in Hong Kong Research Team (SDWH-HK)其中兩位成員:中大賽馬會公共衛生及基層醫療學院助理教授鍾一諾及嶺南大學亞太老年學研究中心及研究生部研究副教授劉嘉慧,於今天(12月14日)發表一項有關香港貧窮與社會弱勢的追蹤研究結果。根據數據分析顯示在2014至2016年間,被訪成人及兒童的匱乏狀況均有所改善。此外,匱乏比貧窮更能夠反映健康水平及短期健康狀況的轉變。

黃洪教授聯同一群由香港及海外專家學者組成的研究團隊(SDWH-HK),於2011年起進行一項「香港貧窮與社會弱勢的趨勢 — 跨學科及縱向研究」。此研究獲得香港特區政府中央政策組及研究資助局的「策略性公共政策研究資助計劃」全數資助(項目編號:4003-SPPR-11)。為改善本地及海外測量貧窮、匱乏及排斥的工具,以及評估香港貧窮和社會弱勢的變化趨勢,並進行政策相關的分析,本研究採用縱向研究設計,於2014年及2016年展開兩次全港性隨機抽樣追蹤問卷調查。兩次問卷調查均由香港政策二十一有限公司的訪問員進行上門面談訪問。是次發布會就完成第一及第二階段問卷調查的被訪者所提供的數據進行分析,包括1,476名成人和574名兒童。

匱乏指標更能反映弱勢群體的生活狀況

研究團隊透過是次研究探討收入以外能夠識別社會弱勢情況的指標,透過匱乏(deprivation)的概念更全面地理解社會弱勢群體多方面的生活狀況。研究團隊首先根據超過半數被訪者認為一般成年人的生活必需品組成23項成人「生活條件清單」,項目包括每日三餐、每年一次定期牙齒檢查、有足夠金錢更換破舊傢俱及慶祝一些特別的日子 (如農曆新年)等生活必需品。如被訪者負擔不到當中2項或以上的生活條件,便被定義為處於「匱乏」狀況。數據分析顯示,處於匱乏的群組未能完全在以收入為指標的貧窮門檻下反映出來。收入為本的貧窮指標,未必可以反映部份弱勢群體的匱乏狀況。

另一方面,匱乏指標比貧窮線更能瞭解非收入支援的政策成效。比較是次研究第一階段(T1)和第二階段(T2)的成人樣本,匱乏狀況有輕微改善,由T1的28.8%下跌至T2的24.7%。在23項成人「生活條件清單」中,「每年一次的定期牙齒檢查」出現最大幅度的改善,匱乏比率由38.7%下跌至26.7%。其次,「至少每月一次可與朋友或家人出外用膳」由9.4%下跌至6.7% (見附件1)。 這些生活狀況的改善,均未能在收入為本的貧窮指標中反映出來。相比之下,匱乏的概念更貼近弱勢群體的生活狀況,可作為有效的量化指標,協助制定及評估扶貧及社會福利政策的成效。

倡議一個更能反映各類住戶社會弱勢情況的方法

比較官方貧窮與相對貧窮(relative poverty)的門檻(根據政府官方貧窮線及統計署數據),在一人及二人家庭,相對貧窮的門檻較高;在三人至六人家庭中,官方貧窮門檻則較高。根據2016年第二期本研究的數據顯示,官方貧窮未能完全反映某些住戶類型的社會弱勢情況,包括獨居長者、家中有長者之二人家庭。相反,相對貧窮則未能反映核心家庭的社會弱勢情況。反之,匱乏較官方貧窮及相對貧窮更能夠反映不同住戶類型的社會弱勢情況 (見附件2中的加權數字) 。

兒童匱乏狀況有所改善

兒童匱乏狀況於T2時有明顯改善,在21項兒童必需品中,有16項的匱乏狀況均低於T1(見附件3)。其中沒有匱乏的兒童由38.4%上升至50.2%,而負擔不到1-2項及3項以上必需品的兒童分別由36.5%下跌至31.2%,以及由25.1%下跌至18.7%(見附件4)。研究團隊進一步分析不同背景兒童的匱乏狀況,發現負擔不到3項或以上必需品兒童中10-14歲的(24.3%)比15-19歲的(14.7%)較多,以及來自等值住戶收入最低之五分二的家庭(24.2%)較最高之五分二的家庭(13.2%)為多,並且在統計學上有顯著差異(見附件5)。

至於兒童匱乏狀況與社會保障方面,來自有領取關愛基金、社會保障援助、學習相關的關愛基金及學生資助計劃家庭的兒童之匱乏狀況均有改善,然而只有在來自領取學生資助計劃家庭的兒童中有顯著差異(見附件6)。

匱乏比相對貧窮更能反健康相關生活質素

為更深入了解相對貧窮、匱乏與健康狀況(health status)的關係,研究團隊分別採用相對貧窮及匱乏狀況檢測平均健康狀況,並評估這兩個社會弱勢指標對健康狀況的影響。是次調查採用「標準十二題簡明健康狀況調查表第二版(香港版)」(SF-12v2 (HK))以評估被訪者於T1和T2的健康相關生活質素,並把經人口年齡和性別調整的數據歸納為生理健康領域分數(Physical Component Summary (PCS))及心理健康領域分數(Mental Component Summary (MCS))。初步描述統計(descriptive statistics)數據顯示,整體健康狀況於T2下跌,相對貧窮及匱乏群組的平均生理和心理健康均較非貧窮及非匱乏群組差(附件7及附件8),表面上顯示這兩個指標均能反映健康狀況。

可是,當調整匱乏及社會與人口特徵(socio-demographic factors)的影響後,相對貧窮僅與T2被訪者的心理健康呈顯著的相關性;相反,調整貧窮及社會與人口特徵的影響後,匱乏群組在兩個調查階段的生理和心理健康領域分數均比非匱乏群組明顯較低(附件9)。由此可見,與相對貧窮比較,匱乏是一個更能辨識健康相關生活質素較差群組的指標。

此外,研究團隊利用多元線性迴歸分析(multiple linear regression analysis)評估第一階段的貧窮及匱乏狀況能否預測第二階段的健康狀況。簡而言之,第一階段匱乏群組在第二階段的平均生理及心理健康領域分數分別較非匱乏群組低1.22分及1.31分(附件10),惟貧窮未能預測相關健康轉變。

總結而言,匱乏比貧窮更能反映不同住戶類型的社會弱勢,而且匱乏較貧窮更能反映健康水平及於短期內預測往後健康狀況。故此,我們建議,除了收入外,往後制訂扶貧和健康政策及相關研究計劃時應同時考慮基本生活的必需品之匱乏狀況,以更全面評估社會弱勢以及其對健康狀況的影響。

Attachment



Prof. WONG Hung, Associate Professor, Department of Social Work, CUHK (middle); Prof. LAU Ka-wai, Maggie, Research Associate Professor, Asia-Pacific Institute of Ageing Studies and Division of Graduate Studies, Lingnan University; (left) and Prof. Roger Y. CHUNG, Assistant Professor, The Jockey Club School of Public Health and Primary Care, CUHK release research results on “Trends and Implications of Poverty and Social Disadvantages in Hong Kong: A Multi-disciplinary and Longitudinal Study”.

Prof. WONG Hung, Associate Professor, Department of Social Work, CUHK (middle); Prof. LAU Ka-wai, Maggie, Research Associate Professor, Asia-Pacific Institute of Ageing Studies and Division of Graduate Studies, Lingnan University; (left) and Prof. Roger Y. CHUNG, Assistant Professor, The Jockey Club School of Public Health and Primary Care, CUHK release research results on “Trends and Implications of Poverty and Social Disadvantages in Hong Kong: A Multi-disciplinary and Longitudinal Study”.

 

Download all photo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