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UHK
News Centre

2 Jun 2017

中大社會工作學系公布「設立『低收入在職家庭津貼』對香港低收入在職家庭的勞動力市場狀況及生活質素的影響」初步研究結果(Chinese version only)

2 Jun 2017
Share
Print

香港中文大學社會工作學系副教授黃洪教授(左)及香港浸會大學新聞系研究助理教授張引博士

由在職家庭津貼辦事處負責審批的「低收入在職家庭津貼計劃」(低津)於2016年5月3日推出,接受申請。為了評估低津是否能夠達到原先設想的政策效果,以及了解領取低津對低收入在職家庭的生活質素的影響,本研究採用縱向研究設計,並同時採用定量和定性這兩種研究方法以提供多樣化的數據從不同角度作深入分析。 

香港中文大學(中大) 社會工作學系副教授黃洪博士聯同香港浸會大學新聞系研究助理教授張引博士今天(6月2日)公布「設立『低收入在職家庭津貼』對香港低收入在職家庭的勞動力市場狀況及生活質素的影響」的初步研究結果。 

本研究於2016年8月16至27日期間委託香港大學民意研究計劃透過訪問員以隨機電話訪問進行,成功訪問了1,201名18歲或以上操粵語的香港居民,回應比率為68.8%。有關被訪者家庭領取「低收入在職家庭津貼」的情況是根據有回答婚姻狀況和家中工時最長的家庭成員的每月工時的被訪者(N=840)的不同在職家庭類別進行分析。第一階段電話問卷調查初步研究結果顯示,只有7.3%的在職家庭(N=61)符合申請半額津貼的家庭每月入息上限,至於符合申請全額津貼的家庭每月入息上限則有9.5%的在職家庭(N=80)。另外,只有7.4%的在職家庭(N=62)符合申請低津的家庭資產上限。可見無論是入息或資產的申請限額,只有不足十分一的在職家庭能符合有關要求(見表一)。 

在被訪的在職家庭中,只有6.8%的非單親在職家庭(N=50)能符合所有申請低津資格(包括每月工時要求、家庭入息限額及資產限額)。其中符合申請全額基本津貼和全額高額津貼的分別只有1.6%(N=12) 及5.1%(N=38)。所有合符資產水平的被訪在職家庭的每月收入水平均能符合領取全額津貼,因此沒有純粹只合符領取半額津貼的被訪在職家庭。另外,只有3.0%的單親在職家庭(所有同住的15-21歲青少年是正在接受全日制教育[專上教育除外])(N=3)及4.0%的單親在職家庭(最少有一名15歲以下兒童同住)(N=4)能符合所有申請低津資格。總的來說,能符合所有申請低津資格的在職家庭只有不足7%(見表二)。其中更只有1.7%的被訪在職家庭(N=14)有申請低津。 

由此可見,為了低津能惠及更多低收入在職家庭,調整申請低津的門檻是必須的。新方案須考慮不同家庭類別的處境,除了工時要求需要下調外,家庭每月入息及資產上限這兩項影響不同家庭類別申請資格的關卡也需要作出合適的調整。 

研究人員亦透過面談問卷調查,了解低收入在職家庭不願申請低津的原因。第一階段的面談問卷調查於2016年8月27日至12月23日期間進行,採取滾雪球抽樣法,透過服務低收入在職家庭的非政府機構及民間團體協助邀請合適的被訪者,成功訪問了385人。根據現時政府低津的三項主要申請條件(包括每月工時要求、家庭入息限額及資產限額),有225個被訪在職家庭可被界定合資格申請低津,當中有48.4%的家庭沒有申請低津(N=109)。這些合資格並沒有申請低津的家庭中有接近六成表示不打算申請,佔59.6% (N=65)。當中,接近一成被訪者表示不知道有低津,佔9.2% (N=6)。知道有低津但並沒有申請低津的家庭中(N=59),他們不申請低津的原因可歸納為以下四類,包括申請手續繁複、資訊不清晰、不符合所有申請資格及個人原因(見表三)。縱觀這些被訪者的背景,大部分為非香港出生,尤以居港7年以下的被訪者最多。另外,約四成人只有初中的教育程度。由此,可以理解他們未必熟悉香港情況,繁複的申請表格和程序只會令他們對低津更為卻步。面對此情況,他們亦未必知道可以從何取得適當援助。 

為進一步了解低收入家庭在申請低津時所面對的困難及影響,是次研究亦以深入訪談的方式進行個案研究,共訪問了35名來自低收入在職家庭的華裔(N=32)及非華裔(N=3)人士。其中29位被訪者的家庭是已經申請低津,然而在過程中遇到不少困難,為他們帶來不同程度的負面影響。至於6個合資格申請低津的被訪家庭,其中有3個在考慮申請低津時遇到一些未能解決的問題而決定不申請。另外有3個家庭雖然已遞交申請表,但有感於審批時間過長及在過程中不被尊重,最後也撤回了申請。 

綜合各項分析,是次發布會提出了修改申請低津資格及改善申請低津程序的建議。此研究由香港特區政府中央政策組公共政策研究資助計劃全數資助(項目編號:2015.A4.012.16A)。



香港中文大學社會工作學系副教授黃洪教授(左)及香港浸會大學新聞系研究助理教授張引博士

香港中文大學社會工作學系副教授黃洪教授(左)及香港浸會大學新聞系研究助理教授張引博士

 

Download all photo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