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UHK
News Centre
中大文化及宗教研究系舉辦「核能關注日」對核能說不 對生命說YES(Chinese version only)
香港中文大學(中大)文化及宗教研究系發起「核能關注日」,以「反思核能化亞洲——知識與文化的路向」為主題,探討核能在知識生產和傳播,以及對巿民日常生活的影響。現今科學界對核能和核輻射的危害存在重大分歧,官方和在地研究出現明顯差異,牽涉到核能災禍研究和發表受到約制,以及商業和政治的利益衝突。既然核能為人類健康和環境帶來長期威脅,究竟我們是否還需要核能?與其刻意低調處理核輻射的威脅,倒不如致力改善生活環境,減低人類對能源的依賴,同時研發真正環保和可持續的能源,叫科技發展重新以保育人、保育社群、保育大自然作為首要任務。
「核能關注日」邀請的海外表演者和講者以不同形式和角度表述他們對核能和核禍害的深切關注。日本行為藝術家荒木真一先生,演出的題目是「日本快樂,和平原子彈」,展現作為日本人對福島核事故切身的反思。旅居日本的台灣資深傳媒人劉黎兒老師和美國病理學家Robert Gould醫生在國際論壇探討核能的文化政治。核電廠不僅存在於物理空間,而且早已鑲嵌於亞洲的權力網絡之中。Gould醫生從全美最大的醫生自發組織「社會責任醫師」(Physicians for Social Responsibility)的歷史說起,顯現醫者的知識與倫理介面;劉黎兒老師則透視核電廠內外的文化營造。反核之眾成員文思慧博士以本地的核能關注點作回應。
劉黎兒老師曾任《中國時報》駐日本特派員和東京支局局長,現為專業作家,致力女性、文化和核能批判的寫作;著作計有《我們經不起一次核災:政府不回答,也不希望你知道的52件事》、《台灣必須廢核的10個理由》、和《核電工最後遺言》等。
Gould醫生現任「社會責任醫師」三藩巿海灣支部會長,曾任該組織全美總會會長。他是研究核武如何影響環境和公共衞生的權威,有關專著分別刊載於《戰爭與公共衞生》(War and Public Health, 2008)和《恐怖主義和公共衞生》(Terrorism and Public Health, 2002)等書。「社會責任醫師」組織在1985年因為推動終止核武競賽而獲頒諾貝爾和平獎。
文思慧博士曾任中大教育學院教授,是香港反核之眾成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