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UHK
News Centre

25 Feb 2018

中大博群社區研究計劃 發表精神病無家者服務建議提倡跨專業合作 促政府發展外展醫療車服務 (Chinese version only)

25 Feb 2018
Share
Print

(左起) 中大博群社區研究計劃「無家者精神健康研究小組」成員及中大內外全科醫學士五年級學生黃鈞、內外全科醫學士五年級學生黃遠倬、新聞及傳播學士四年級學生黃曉丹、公共衞生理學士畢業生鍾珮媛、護理科學碩士 (註冊前) 一年級學生鄭芷澄、護理學士三年級學生關正樑及及中大社會工作學系副教授及博群社區研究計劃負責老師黃洪教授,今天發布「香港無家者精神健康服務研究報告」。

香港中文大學 (中大) 博群社區研究計劃下的「無家者精神健康研究小組」 (研究小組) 今天(2月25日)發布「香港無家者精神健康服務研究報告」,指出本港現行的醫療及社會服務均未能全面照顧精神病無家者的需要,建議政府發展流動外展醫療車服務,以縮窄服務斷層及促進跨專業合作。

研究小組由2016年2月至2017年12月期間,探訪超過80位無家者了解無家者社群的基本狀況,並透過面對面訪問8位有精神病患的無家者、12位無精神病患的無家者及9位向無家者提供服務的醫護界及社工界人士、參考文獻及去信政府及醫院相關部門三種途徑,進行為期近兩年的深入研究,以多角度整合香港無家者面對的醫療服務問題,並檢視社會現有的醫療服務斷層情況。研究小組期望醫護界及社工界可共同探討發展新醫療服務模式,照顧病患者的需要,以改善精神病無家者被雙重邊緣化的現狀。

研究小組負責人、中大內外全科醫學士五年級學生黃遠倬同學表示:「報告顯示,長期露宿影響無家者的睡眠質素,因而容易引發其情緒及精神問題。此外,在欠缺家人及朋友支援的情況下,患有精神病的無家者普遍缺乏患病的意識,其精神健康狀況亦較一般精神病患者惡化得更快。最近有本地研究發現,逾70%受訪的無家者有精神疾病記錄;另一研究亦指出只有18%患有精神疾病的無家者曾接受精神科治療,各種研究均顯示本港現時的精神治療服務出現重大缺口,未能為患有嚴重精神疾病的無家者提供適切服務。」

根據醫管局總行政經理(綜合護理計劃)庾慧玲醫生及另外幾間醫院的社區精神科回覆研究小組的查詢顯示,香港現時並無專為無家者而設的精神健康政策。按照醫管局現行的服務流程,若要將此類病患者送到醫院接受診斷和治療,必需經由社工轉介個案予社區精神科,再經醫管局外展醫療隊進行評估及作出適當的治療。社區精神科雖然會定期與精神健康綜合社區中心聯絡、討論及轉介個案,但他們甚少與專責服務無家者的社會服務組織聯絡,故很少接觸到有需要的無家者。

為彌補醫管局外展醫療隊的不足,救世軍於2014年成立了全港首個無家者流動服務站 —「無『窮』健康列車」,由義務醫護人員及社工合作,主動接觸各區的無家者,為他們提供各方面的支援。「無『窮』健康列車」亦非常關注患有精神病的無家者,義務精神科醫生會聯同社工一起評估無家者的狀況,按需要將他們轉介入院,並提供跟進服務,舒緩精神病無家者未能獲得適當醫療服務的狀況。然而,此外展服務現時只獲公益金資助,政府並無提供經常性的撥款;有關醫療服務依靠義工自發參與,並沒有專職的醫護人員。此外,由於計劃沒有穩定的營運資金來源,於未來能否維持運作仍是未知之數。

現時精神病無家者面對的另一難題是當他們出院離開醫療系統後,由於沒有固定居住地址,使社康護士難以跟進他們的個案;而精神健康綜合社區中心的人手及跟進有精神病患的無家者的特殊訓練均不足夠,與各個社福機構的權責不清,未能有效為患有精神病的無家者提供服務,導致他們的病情容易復發。

研究小組成員、中大內外全科醫學士五年級學生黃鈞同學表示:「透過與無家者、醫生與社工的訪問,我們發現跨專業的合作對各方都有莫大幫助,如救世軍的「無『窮』健康列車」便是最佳例子。有關合作除能培養各方的默契外,還能加深社工的基本醫療知識,讓他們能更準確地選擇合適的個案作轉介,減省不必要的程序。通過共同處理個案更可以建立不同專業的共同知識及價值觀,醫護人員也能了解到無家者醫療以外的需要,此舉能讓團隊為病人制訂最好的治療方案。」

研究小組發現現時的核心問題是精神病無家者的患病意識普遍較低,他們並不會主動求診,而醫院社區精神科提供的服務亦未能照顧到他們的需要。救世軍的「無『窮』健康列車」雖能填補部分服務斷層,卻缺乏穩定的營運資金。綜合以上研究結果,研究小組有以下三項建議:

一、將流動外展醫療車設定為恒常公共醫療服務
醫管局應推廣由政府醫生、護士及社工組成的專業團隊共同營運,為無家者而設的外展醫療車,並設定為恒常公共醫療服務。此舉方便醫生於進行外展時派藥及查閱無家者病歷,以方便進行相關的評估及治療。政府亦可考慮提供資金讓非政府組織聘請醫生及營運流動服務,並容許義務醫生在提供服務時登入臨床管理資訊系統 (CMS) ,以跟進精神病無家者的病情,讓政府和非政府組織共同承擔照顧無家者精神健康的責任。

二、社區精神健康外展隊增加無家者友善出隊指引
社區精神健康外展隊應增加無家者友善的出隊指引,彈性處理無家者個案,例如於非辦公時間出隊及於非室內環境作評估等。由於外展醫療車只能照顧無家者的短期需要,長遠而言最適合的方法是讓精神病無家者重返社區醫療網絡。

三、促進跨專業合作
透過定期舉行聯合個案會議,促進跨專業合作,讓醫生及社工互相交流。在現行制度下,醫護界及社工界兩種專業缺乏合作空間,若社區精神科、外展車隊、為無家者提供服務的社福機構及社工,以及精神健康綜合社區中心的社工能定期舉行聯合個案會議,討論不同個案的進度及需要,不但能建立跨專業的共同知識及價值觀,亦可以解決權責不清的問題。例如精神科醫生可與社工分享一些簡單的傾談技巧、或介紹便利的精神病篩檢工具 (例如:抑鬱症-PHQ-9、認知障礙症-MoCA),讓社工及義工更容易識別有需要接受精神科服務的無家者;社工亦可分享無家者的個案,讓醫護人員更了解他們的背景及特別需要。

總括而言,研究小組認為理想的服務模式應先由外展醫療車及社工接觸無家者,再轉介所屬分區的醫院社區精神科,由社工陪同無家者覆診以減低失約率,並透過定期的聯合個案會議,跨專業共同處理無家者的精神健康問題。



(左起)  中大博群社區研究計劃「無家者精神健康研究小組」成員及中大內外全科醫學士五年級學生黃鈞、內外全科醫學士五年級學生黃遠倬、新聞及傳播學士四年級學生黃曉丹、公共衞生理學士畢業生鍾珮媛、護理科學碩士 (註冊前) 一年級學生鄭芷澄、護理學士三年級學生關正樑及及中大社會工作學系副教授及博群社區研究計劃負責老師黃洪教授,今天發布「香港無家者精神健康服務研究報告」。

(左起) 中大博群社區研究計劃「無家者精神健康研究小組」成員及中大內外全科醫學士五年級學生黃鈞、內外全科醫學士五年級學生黃遠倬、新聞及傳播學士四年級學生黃曉丹、公共衞生理學士畢業生鍾珮媛、護理科學碩士 (註冊前) 一年級學生鄭芷澄、護理學士三年級學生關正樑及及中大社會工作學系副教授及博群社區研究計劃負責老師黃洪教授,今天發布「香港無家者精神健康服務研究報告」。

 

Download all photo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