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象牙塔的手術機械人
走出象牙塔的手術機械人
大腸癌是香港的「第二號殺手」,每年奪去2000多條寶貴生命。如果要做大腸切除手術,除了傳統的腹腔手術,很多人都知道可以選擇「微創手術」。大家是否知道,微創手術造福病人的背後,香港科學家作出了不少貢獻?
香港「由無到有」的醫療機械人之路,只有二三十年光景,從以往高價購買海外醫療機械人,到現在自主研發國際級產品,這條路滿是奮鬥和汗水。
醫工合作 各展所長
我是一位工程師,20多年前是中文大學機械與自動化工程學系的首批學生,當時已為機械人着迷,其後往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唸博士,一直參與醫療機械人的研究和生產,深深體會要讓醫療機械人走出象牙塔,帶領香港成為醫療機械人的先行者,「醫工合作」是重中之重。
醫療機械人團隊必須有頂尖的醫生,提出創新的想法,利用科技提升手術成效;也必須有優秀的工程師,將醫生的想法變為現實,並且確保機械人有穩定表現。
若要妥善病人身上微小的傷口,以下條件缺一不可,包括 (1)最尖端的團隊,掌握複雜的演算法,自主研發;(2)豐富的生產經驗,製作靈活、細小、可靠的工具;(3) 機械臂每個轉彎的部分皆由馬達推動,設計和控制必須精良;(4) 軟件設計必須細緻,令人機互動流暢無阻; (5)工程設計必須準確,將繁多的部份組合起來。
單靠個人或大學,力量始終有限。3年前,我們的產業化團隊決定創辦康諾思騰(Cornerstone Robotics Limited (CSR)),向全球招募不同專業且經驗豐富的工程師,匯聚香港、大灣區,一同開發醫療機械人核心技術,並成功從私營機構籌集超過10億港元的研究資金。
創業第二年,我們就在深圳建立量產工廠,由零開始研發醫療機械人。三年之內,在香港、深圳、北京、美國設立研究中心,且建立起生產線。可以短時間展開這些不同的工作,最關鍵的原因,就是找到對的人,包括科研人才、供應鏈人才、測試人才。
走遍幾個地區,我們看到香港背靠大灣區的優勢,從研究、生產、初創到融資,有配套成熟的產業鏈,亦有政策支持。但最重要是人才,沒有人才,這個起點不可能出現。群策群力之下,我們第一代「多孔腹腔鏡手術機械人」去年進入臨床階段,至目前已經完成30多宗臨床試驗手術,包括前列腺切除術、大腸切除手術、裂孔疝修補及胃底折疊手術等,全部都很順利。其中大腸切除手術,更在1小時內完成,與以往傳統的腹腔切開手術,有天淵之別。
國務院港澳辦主任夏寶龍先生4月訪港,期間到訪我們的醫療機械人創新技術中心。他試行操作我們研發的多孔腹腔鏡手術機械人,鼓勵我們繼續研發手術機械人,讓本地、大灣區,以至全國病人受惠。再次令我們想起研究人員的信念:走不出象牙塔的研究成果,縱使再高端也是徒然。
一手術室 一機械人
香港大專院校有不少創新科技,可惜以往未能「落地」利民,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缺乏產業化的初創公司。現在形勢漸漸改變,政府擴大撥款鼓勵創科,學術界踴躍將研究轉化為產品,而且出現不少「獨角獸」,香港創新科技中心的地位漸漸鞏固,這對於科學家、創業家、病人,是互利多贏的新局面。
近年來,手術機械人的技術漸趨成熟,全球需求加速擴大。根據Global Data的預測,2021年全球手術機械人的市場規模是96億美元,預計以6.7%的複合年增長率快速增長,於2030年達到171億美元。而全球的機械人手術數量,預計到 2030 年,將超過 650 萬宗。
我對未來手術機械人的發展潛力非常樂觀,10年後可能每一所新型醫院的每一個手術室,都設有手術機械人。成本將會大幅降低,體積更小巧,用於更廣泛的手術。更重要是功能比現在更佳,讓手術更簡單,讓醫生可以完成更加複雜的手術。
歐國威教授
中大機械與自動化工程學系教授,醫療機械人創新技術中心主任
文章在2023年6月9日於星島日報刊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