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UHK
News Centre
中大香港亞太研究所民調:施政報告房屋政策 未解房屋不足困憂 (Chinese version only)
施政報告發表之前,包括香港亞太研究所在內的多項調查均顯示,房屋問題乃普羅市民最關注,並認為最應急切處理的問題。梁振英在首份施政報告中亦將之形容為「重中之重」,花費大量篇幅闡述,惟香港中文大學(中大)香港亞太研究所的一項調查卻發現,稍多於一半的市民相信,施政報告中提出的無論是公屋或居屋建造數目,皆不能解決基層及合資格購買居屋市民的住屋問題。施政報告雖提出了多項增加房屋土地供應的措施,但認為該等措施未能解決短中期及長遠土地供應的市民比例,都較認為可以的多,間接反映了市民對梁振英房屋政策的信心不足。
香港亞太研究所在上星期進行了一項電話調查,成功訪問了781名18歲或以上的香港市民,探討他們對施政報告中多種房屋政策措施的看法。在公屋供應方面,施政報告提出在2013至2017年每年約供應一萬五千個單位,到2018至2020年每年增加至二萬個,調查結果顯示,51.2%的受訪者認為這個建屋數量並不能夠解決基層市民的住屋問題,表示可以的只有15.6%,29.6%則回答「一半半」(見附表一);同時,39.7%的受訪者表示,沒信心政府可以達到這個建造公屋目標,表示有信心的僅有20.7%,而表示「一半半」的則有37.0%(見附表二)。在居屋供應方面,施政報告提到,2013至2017年每年約提供一千個單位,到2018至2020年每年約增加至五千個,可是,調查結果卻表明,56.0%的受訪者認為,這個居屋建造數量並不能解決合資格購買居屋市民的住屋問題,表示可以的僅有12.2%,而表示「一半半」的則有28.3%(見附表一);同樣地,表示有信心政府能達致居屋建屋目標的受訪者亦較少,只有22.2%,沒信心的則有33.5%,回答「一半半」的則最多,有41.9%(見附表二)。
調查亦顯示,在土地供應問題上,較多受訪者懷疑施政報告中相關措施解決問題的可能性,對政府能否落實這些措施的信心亦不大。施政報告提出,將政府及社區用地、綠化地帶、工業用地改變為住宅用地,以及提高房屋發展密度等,以增加短中期房屋土地供應,不過,調查結果卻顯示,約一半(49.9%)受訪者指出,這些措施並不能解決短中期房屋土地供應不足的問題,認為可以的只有16.4%(見附表一)。此外,有信心政府能落實這些措施的受訪者亦比沒信心的少,僅有14.9%,相反,沒信心的則佔39.0%,而表示「一半半」的有42.7%(見附表二)。在長遠房屋土地供應方面,施政報告提出開發新發展區、擴充新市鎮、在維港以外填海等,惟認為這些措施不能解決長遠房屋土地供應不足問題的受訪者亦是較多,有36.6%,認為可以的則有23.9%,另有36.1%表示「一半半」(見附表一)。同樣地,沒信心政府能落實這些措施的受訪者亦是較有信心的多,佔39.6%,有信心的僅有16.1%,而表示「一半半」的則有41.0%(見附表二)。
該研究所研究人員認為,導致當前香港房屋問題極為嚴重的成因根深蒂固,房屋乃至土地供應政策其實涉及巨大利益,關係錯綜複雜,過去一直難以解決,現在要處理亦非一時三刻能見成效,加上梁振英民望不高,施政阻力重重,市民對其施政信心不大,自不待言。由是之故,特首在施政報告中雖在這問題上著力不少,尤其提出要在未來加大房屋及土地的供應,政策聚焦雖然尚算正確,但卻未能給予市民信心,這一方面反映了特首支持度的不足,另方面亦說明了民眾明白到房屋問題的錯綜複雜,可見特首在首份施政報告中希望藉重點出擊,解決房屋問題以挽回市民信心的舉動,現時看來未能如願以償。
是次調查於2013年1月19日至21日晚上進行,成功回應率為45.7%,若以781個成功樣本數推算,百分比變項的抽樣誤差約在正或負3.51%以內(可信度設於95%)。
中大香港亞太研究所電話調查研究室